王文娟
(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8)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情緒、優(yōu)勢、美德和潛能的學科,它對當下的壓力應對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積極一詞原意是指“實際而具有建設性的”或“潛在的”意思,因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積極”,既包括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人潛在的積極。可見,積極心理學和傳統(tǒng)的心理學模式相比,不僅注重個體的差異和特點,更注重個體的優(yōu)勢和潛能。
積極情緒研究中,Barbara Fredrickson(1998)提出拖延—構(gòu)建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的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構(gòu)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xié)調(diào)性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行的個人資源,而消極情緒則減少了這一資源。據(jù)相關研究表明,眾多積極情緒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一致性。泰勒、凱梅尼、里德、格林沃德等人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積極情感并得出結(jié)論:積極情感能幫助人消解生活中的壓力,而且能增進人的身體健康。
2012級心理普查scl-90量表中顯示異常,經(jīng)過訪談,自愿加入積極情緒團體輔導的有13名學生。
本次研究通過積極情緒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研究。團體輔導分為五個版塊,分別叫開心相聚、我的情緒覺察、感恩過去充實現(xiàn)在、欣賞自己和別人、樂觀憧憬未來等內(nèi)容。團體成員在同伴營造的溫暖友愛包容的氣氛里,深入地體察和表達自己,用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過去、當下和未來的問題,使其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美德和潛能,增強其心理資本,拓展其心理資源,積極有效地應對當下和未來的生活。
本次研究采用情緒問卷(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各10題)作為調(diào)查問卷,分別在團體輔導前和結(jié)束時進行了問卷測試,并用spss20.0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問卷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形式進行分析。
配對樣本是指一個樣本在不同時間做的兩次試驗,就是對相同樣本均值的檢驗。原假設:μ0=μ1,備擇假設:μ0≠μ1(μ0指團體輔導之前個樣本情緒得分,μ1指團體輔導之后個樣本情緒得分)原假設即是指團體輔導前后情緒沒有變化。
配對樣本t檢驗統(tǒng)計表
可以看出:團體輔導前后,積極情緒總體變化很大,具體結(jié)合下表可知。
(上表中M表示均值,SD表示標準差)
從上表可以看出,積極情緒前后水平上的變化很大,在10項積極情緒中,有8項團體輔導后情緒變化很顯著,“有興趣的”這一項其均值也有一定的提高?!熬X的”這一項均值是減小且顯著的。筆者認為,同學們經(jīng)過積極情緒團體輔導后更加愿意打開自己的心懷,更愿意相信他人,所以警覺性有所下降。
10項消極情緒中,有7項包括痛苦、驚恐、敵對、激惹、神經(jīng)質(zhì)、緊張、害怕的消極情緒的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3項消極情緒(內(nèi)疚、羞愧、難過)團體輔導后稍微上升了一些。內(nèi)疚和羞愧屬于社會情感中的道德情緒,雖然屬于消極情緒的范疇,但其適度的存在,對于個體調(diào)節(jié)自身行為與社會相適應是有益的。如,我們在戀愛中對對方不夠忠誠、對父母不夠理解孝順,都容易產(chǎn)生羞愧、內(nèi)疚和難過的情緒,它對于刺激和引導個體在實踐中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與社會規(guī)范相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
配對樣本t檢驗統(tǒng)計表
情緒 積極情緒 消極情緒M 1.54輔導前SD 2.66 1.170.97 M 1.32 0.54輔導后SD 3.71 1.31
將所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綜合起來考慮,得到的結(jié)果更具有參考價值。上表發(fā)現(xiàn):團體輔導前后積極情緒有顯著變化,消極情緒也有顯著變化。從總體均值來看,積極情緒有顯著增加,消極情緒顯著減少。同時,積極情緒比消極情緒的比率從原來的1.73∶1到后來的2.82∶1,2.82∶1接近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即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之比為3∶1時,拖延—構(gòu)建理論就會發(fā)生積極的作用,人們的身體、心理和社會資源就會增多,應對問題的壓力就會相應減少。
積極心理學用開放的眼光關注人的優(yōu)勢、美德和潛能,與傳統(tǒng)心理學傾向于研究人的負面因素和心理問題相比,它對充分調(diào)動和增進個體自身的積極能量和心理資本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本次積極情緒團體輔導可以說是一次有一定效果且很有意義的嘗試,在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多方面運用,讓學生生活得更加積極、有效和幸福。
[1]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第1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龔光軍.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