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曉英
摘 要:語文是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重點科目,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反映著他的個人素質(zhì)與道德水平,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走向工作崗位的人們只有在良好的語文功底的支持下才能實現(xiàn)與他人的積極交流,逐漸鞏固自己的人生地位,因此,要想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就需要在學生時代學好語文。教師要善于采用積極的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學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努力學習,以興趣為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是一項非??茖W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思維。
關鍵詞:興趣導向;中學語文;幽默語言
語文是一門文學性科目,不但能夠塑造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格,而且學生在學習帶有啟發(fā)性的故事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所收獲,提高自身素養(yǎng),是對一個人完美人格的塑造,學習語文還能夠啟迪人生智慧,以新的目光去審視周圍的事物,樹立新的更高尚的人生目標,由此可見,學習語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要想學好語文就要從興趣入手,以興趣為導向的語文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善用幽默語言,活躍課堂
幽默的語言往往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在教師的幽默教學語言的熏陶下,就能夠集中注意力,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
興趣。
例如,《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愚公自行鏟除門前大山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中的一句對話就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這句話中“固”的意思是“頑固,倔強”,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不妨巧妙地將其轉(zhuǎn)換成更具口語化的解釋,生活中我們常說“不開竅”,這就是對“固”的解釋。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帶來幽默的效果,學生眼前一亮,開懷大笑,但是在笑聲之中,他們感受到的是學習知識的趣味性,從而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努力學習。
二、采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注入活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在黑板與課本之間徘徊,這樣的教學背景會讓人困倦,學生的學習興趣銳減,學習效率低下,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增添新的氣氛,注入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聲音與圖畫的帶動下,產(chǎn)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為學生制作帶有清新的荷塘月色美景的教學課件,再配上時下流行的生動的歌曲《荷塘月色》,學生在動聽的音樂與優(yōu)美的圖畫之間自然能感受到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形象的教學方法一定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在音樂與圖畫之間左右徘徊,跟著教師的步伐,投入地體會荷塘月色的美景,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旁征博引,導入課堂
文學是一種藝術,把文學作為藝術去呈現(xiàn)就表現(xiàn)為電視劇或者影視作品,眾所周知,很多古典文學名著都被拍成了電視作品,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對電視或者電影十分著迷,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成為教師教學方法的借鑒,教師每當在講到一篇課文時,可以利用經(jīng)典的電視劇進行旁征博引,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步伐逐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例如,在教學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之前,教師要善于運用藝術性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同學們,你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看過——”頓時下面議論紛紛,那你們一定知道其中的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環(huán)節(jié)——“赤壁之戰(zhàn)”吧,你們一定對其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記憶猶新,而且在時下流行的電影中,是不是也有一部名為《赤壁》的電影啊。學生一聽到電影,立刻就精神振奮,繼續(xù)傾聽教師的講解,教師抓住學生精神興奮的狀態(tài),繼續(xù)講課: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于“赤壁”的文學評論,北宋著名詞人蘇軾也曾經(jīng)在赤壁中抒發(fā)過內(nèi)心情感,還表達了酣暢淋漓的思想感情呢。學生在“蘇軾”與“赤壁”之間定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興奮不已,在學生興奮之余,教師開始課程的講解,學生定會以全身心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
通過這種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教學課程的講解,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自覺地跟隨教師投入到學習中,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知識。
興趣是人生成功的真諦,沒有興趣的教學是枯燥的、沉悶的,教師要善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以興趣為導向展開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投入到學習中,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對故事情節(jié)的探索,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漸成長,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高林生.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J].人民教育,2001(04).
[2]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J].初中教學設計,2004(01).
[3]范遠波.論廢話、廢話存在基礎及其對語文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報,2006(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