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有盛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課堂教學策略,所以課堂提問要新穎靈活,要有啟發(fā)性,要層次清楚,要難易適中,要體現(xiàn)學法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提問;教學方法;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提問使課堂生機勃勃,教學有聲有色。所以,課堂提問是重要的課堂教學策略,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
一、課堂提問要新穎靈活
課堂提問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在具體操作時,可讓學生先看書然后教師提問,也可以提出問題再讓學生看書思考后回答,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后通過討論再答,也可提問回答后通過討論再答,可在教師提問后讓學生提問(質疑),也可在學生提問(質疑)后教師再提問??傊?,要追求新穎靈活的形式,使課堂提問充滿生機和活力。無論是教師問還是學生問,都要力戒滿堂問、一問到底的僵化呆板的方法,把提問和讀書、獨立思考、討論、書面回答、板練、點撥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力求各種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如,在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時,為了讓學生領略作者筆下三峽的秀麗風光,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用“三峽的 美,美在”的句式談談你的感受。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暢所欲言,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課堂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所謂提問有啟發(fā)性,就是要使教師所提的問題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有利于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立的見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況。因此,啟發(fā)性不僅表現(xiàn)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例如,在教學《保修》時,導入新課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許多尖端的產(chǎn)品不斷問世,商業(yè)經(jīng)濟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商家不僅在產(chǎn)品的質量上下工夫,推銷的手段,售后的保退、保換、保修等服務也日漸增多,然而,這些服務是不是都能保障呢?在你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些與其承諾不符的現(xiàn)象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提問要層次清楚
課堂提問的設計要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的不同要求,體現(xiàn)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問題與問題之間應有明顯的層次劃分;在課堂操作中,要通過停頓、過渡等,增強提問的層次感和節(jié)奏感。如,在《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中,作者通過具體描述魯提轄懲治惡霸無賴鄭屠戶、救助金氏父女的動人故事,贊揚了魯提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之舉,也揭示了當時社會惡霸橫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由此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加以引導:作者抓住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一細節(jié)進行了生動形象的具體描繪,有什么目的作用?本文的寫作意在揭示一種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你能談談嗎?等等。只要通過各種問題的恰當巧妙設計,就一定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有效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題的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
要做到難易適度,問題的設計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智能水平、生活實際和年齡的差異,盡量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防止:淺——缺乏吸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jié);深——高不可攀,“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泛,無從下手;太易——脫口而出,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不力;太難——難以下手,造成心理壓力,結果適得其反。要做到難易適中,還要問題有梯度。所謂梯度,就是提出的問題,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在《剃頭匠》一文中,歸納主題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過去的剃頭匠與現(xiàn)在的理發(fā)師作了多方面的對比,除了追憶當年的剃頭匠,還有什么目的?你怎樣理解作者的“悵然”之情?如果剃頭匠來到我們身邊,你會對他說些什么?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懂得作者不僅是懷念過去的剃頭匠,還有充滿人情味的人際關系、風氣時尚,以及對人生更深的感慨。文中剃頭匠就是歷史的代表,理發(fā)師是當代的代表,二者身上體現(xiàn)了兩個時期的社會風尚。作者的悵然是對當代人情的一種失落、失望,他希望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
五、課堂提問要體現(xiàn)學法指導
課堂提問要在“把科學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上下工夫,要研究怎樣使學生學到手,教師提問的角度應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總結學習規(guī)律。在《天上的街市》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分組自學討論課文,要求找出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或者有疑問的地方以及感悟深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學生自學質疑分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用置換詞語的形式分析詩歌的語言。如,“遠遠的”為什么用得好?因為遠遠望去,街燈與明星極為相似。換成“遙遠的”好不好?不行,太遠了,看不清了。換成“身旁的”行嗎?不行,太近了,就不像了,“遠遠的”準確說明了詩人與街燈的距離?!斑h遠的”是疊詞,富有音韻美。值得推敲的詞語還有很多:為什么是街燈“現(xiàn)”了,改成“亮”不好嗎?詩歌最后一節(jié)為什么用一“朵”流星,不用一“顆”流星?通過這些問題的互動,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掌握了賞析句子的方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好提問技巧,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 董慧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