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瑾
【摘 要】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課堂上,我們通過開展多種語用功能活動來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理解,從而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是,許多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語用功能活動時存在不少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對話教學的實效。關注真實語用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設計真實語用功能活動的策略有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情感策略)兩個方面。
【關鍵詞】對話教學 語用活動 真實 策略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真實語用功能活動的設計。真實的語用功能活動,一方面,它能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的意義,意識到自己認為合適的話語在不同的文化氛圍里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言語行為,從而發(fā)現交際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規(guī)范,避免交際沖突。另一方面,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我們認識到要實現跨文化交際目的,僅僅具有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是不夠的。我們理想中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真實的語用功能活動中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以下筆者就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設計真實語用功能活動的策略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直接策略
1.透徹分析課文的語用目的。
美國語言學家貝克(Birk)說過:“對于要熟練運用英語的學生來說,只把語言形式上的諸規(guī)則作為指南,這還不夠。好的英語不只是正確的英語,好的英語要做到表達場合的恰當性,符合說話人的意圖?!庇纱丝磥恚n堂上出現的許多問題主要是由于語用功能不對、師生不能了解語句的真實語用形態(tài)而造成的。平時在我們的教材分析中往往缺乏對課文語用目的的分析,這使得我們教師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的真實語境去設計真實的任務,語用失誤的情況頻頻發(fā)生。
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下同)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這一課時,很多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分析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單詞和詞組talk,weekend,very,learn from,of course,sport,often,spend,catch以及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I often ... Sometimes I ...,在教學時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鞏固和練習本節(jié)課的重要單詞和句型。這樣的教學分析看似很全面,其實卻缺失了本課時的語用功能目標,也就是核心教學內容,即“學生能用所學的句式表達‘去做事,圍繞‘周末活動展開討論和交流”。分析語用功能就是分析“運用語言要做什么事”。如果我們教師在本課的教材分析中補充語用功能目標,那么我們就能拓寬教學視野,不由自主地改變教學方式,從單純地追求語言結構與形式轉向注重語言意義與語境的結合;從分析講解為主的傳授式教學轉向有學生參與的探究、實踐性教學,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語言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交際情境下使用語言的能力。
2.盡量營造課堂真實語境。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設計多種不同層次的真實語境,有助于學生了解對話,形成語言運用能力。馬林諾夫斯基在《原始語音中的意義問題》中提出“如果沒有情境語境,話語就沒有意義”的觀點。(Malinowski,1923:307)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課堂中的語言交際活動多數屬于模擬性或非真實性的交際活動。這樣的交際活動要做到合乎情理地進行,直接依賴于教師對對話語用功能的理解和對真實語境的創(chuàng)設能力。在對話教學中,真實的語境會幫助學生感受和運用真實的語用,而語用的得體也會讓學生在語境中真實地交流,從而提高對話教學的有效性。從某種程度上說,語用與語境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其實,真實語境設計的關鍵在于“什么人,在什么場合,用所給語言做了什么事情”。只要這三個“什么”基本真實,語境和語用功能也就基本真實了。
特級教師沈峰在教授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時,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的課堂——真實的教,真實的學和真實的交流。沈峰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就是“如何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她在進入課文前,先讓學生預測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然后整體呈現教學目標,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什么,哪些是他們該聽、該做的。接著通過對話標題預測內容,主動提出問題,然后聽課文,解決問題。她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巧妙地化解了教學重、難點,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會新知,從而真正理解了對話的意義,融入真實對話的情境之中。
在對話教學的課堂上,很多教師嘗試設計有真實語用的情境,但仍有一些活動的語用不夠真實。實際上,語境的創(chuàng)設是需要經驗的,見多識廣會對語境設計很有幫助,哪怕是多看電視,尤其是英語原版電視、電影,也會對設計真實語境有很大幫助。
3.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
在平常的對話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重視句子的語法結構,更在乎學生是否能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忽視了學生真實的交際能力。在筆者赴澳培訓期間,切實地體會到對文化的了解是能否開展對話的關鍵。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滲透,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它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在小學對話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滲透文化知識,把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中,抓住文化障礙、誤解和沖突的焦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語用功能活動的設計中適當地滲透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從而提高交際語言的準確性。例如在講“Buying things”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滲透一些文化常識。例如,在西方國家買東西不存在“試”這一說,因為買回來的東西如果不滿意,任何時候都可以退回去,而且銷售人員只會問一句“你為什么要退”,就不會再問別的了。西方人請客、送禮與中國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情感策略
教師切記要允許學生犯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學習者必須先接觸它,理解它的意義,了解它的形式、構成,最后才能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原因有兩個:一是來自母語的干擾(interference),二是語言學習自身進程的產物。犯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理想的情況下,學生應該能夠自己意識到并改正錯誤,但如果他們不能做到這一點,糾正錯誤就成了教師的一大任務。英國教學專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建議,教師應盡量采取鼓勵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只有當對話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們的對話教學才是有效的。由于教學主體學習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而我們的教學要盡量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競爭的需求,自我表達的需求,還有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求等。
得體性是克服語用失誤的最高原則。語用失誤是無法徹底消除的,但可以盡可能地接近得體。我們不要在對話時過分地強調所謂的“標準答案”,否則容易使學生將英語對話內容程式化。我們要讓學生得體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并通過恰當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