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一、用問題引發(fā)教與學之間的和諧共振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互動進行的學習探究過程,應力求和諧共振。為此,教師設計問題時必須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問題要富有情趣,能夠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緊張與排斥;問題要具有挑戰(zhàn)性和誘惑力,以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問題要能夠讓師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碰撞,互動推進,使教與學保持協(xié)作與互動的張力。
一位老師在教《社戲》(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時引導學生體會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第一個班級他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請同學們談談課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從課文里找依據(jù)。
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也能基本說出,但課堂氣氛平淡,回答問題的只是部分“乖”學生。那位老師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換了一種方式提問:
如果你來到平橋村,你愿意與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
“交朋友”很對孩子們的胃口,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瞬間,課堂上呈現(xiàn)出與前一堂課截然不同的熱烈氣氛。
上述案例中,教師設置的前一個問題是按照概念化的套路設計的,問題平淡無奇,因而激發(fā)不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反饋不暢,難怪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相反,后一個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角度新穎、有趣,切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引起他們心靈的共振,掀起了他們情緒和智慧的浪花。這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作者所描繪的情境中,準確地體驗其中的思想感情。一個設計巧妙而又輕松的問題,很自然地消除了教學隔閡,師生間溝通順暢、協(xié)調,形成了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
怎樣才能設計出能夠引起師生和諧共振的問題呢?教師可以通過下面幾個途徑和方法,來營造“合力效應”,實現(xiàn)問題教學中的和諧共振:
1.設計問題時嘗試“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設計師生最易產(chǎn)生共鳴的問題,消解師生間的交流障礙,使問題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2.設計問題時巧用“思維暴露”。問題及提問的過程有意地暴露出作者和教師的思維,讓學生了解到提問的目的與重點,獲得有計劃、有序列、有坡度的信息引導,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這樣師生才能默契配合,達到和諧共振。
3.設計問題要追求“合力效應”。教師要想方設法把教與學的行為統(tǒng)一在教學目標這個共力點上,創(chuàng)設平等的教學情境和積極向上的教學氣氛,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使教師的外力推動和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fā)生諧振,形成教學合力。
4.設計問題要“引入矛盾,變直為曲”。教師可以深入教材,在問題中引入對立意見,巧用對比,設置有“矛盾”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沖突”。提問要變中求新,平中出奇,以“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問,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學生樂于回答問題。
二、問題設計要內蘊豐富,引人思考
課堂問題不是為問而問,點綴課堂;不是為析而析,肢解課文。一個問題的提出,不只局限于單一的知識面和教材內涵的表層,而要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教材文本產(chǎn)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引導學生巡山問路、探幽發(fā)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同時,也應注意整堂課的問題數(shù)量要合理,有層次成系統(tǒng),借助一個或幾個問題,能整合教學內容,延展思維軌跡,簡化教學頭緒,吸引學生整體參與,達到簡潔高效的目的。在教《范進中舉》(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時,語文老師抓住“噫!好了,我中了!”這句意味深長的點睛之筆設計問題:
比較范進中舉前后生活境遇的變化,說說范進中舉后哪些方面變“好了”。
這一問題能以一當十,改變課堂教學中無序、零碎、頻繁、膚淺問答的狀況,有效地克服閱讀教學中肢解課文、零敲碎打的弊端,使教學重點突出,教學環(huán)節(jié)簡捷而有深度。教師也正是準確地抓住“噫!好了,我中了!”這個與上下文內容和文章主題密切關聯(lián)的“關節(jié)點”,使設計的問題直指教學重難點又帶有全局性,巧妙地將范進中舉前后的情節(jié)貫穿起來,將情節(jié)梳理、形象分析、主題和藝術手法把握等教學目標點節(jié)融合在一個問題的解答之中,由此牽動學生對課文進行多步驟、深層次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一氣呵成,省時高效。
研究此課例,對于課堂閱讀教學問題的設計,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1.要深入解讀文本,解讀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設計主問題,并轉換成閱讀教學。
2.要找準突破角度,抓住文本的主要矛盾,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如從文章的主題、結構、語言或文章的標題、聯(lián)結點、空白點、事件的發(fā)展變化和人、事、理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的認知點、興趣點、情感點等方面入手設計主問題。
3預設的主問題要有包孕性、開放性,能生成子問題,既能統(tǒng)攝全文,引發(fā)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討論,又能成為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