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林
(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滁州 233100)
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原則新探*
——以批評史元典與現(xiàn)代闡釋及文化背景為考察中心
汪國林
(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滁州 233100)
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重要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其內(nèi)容浩繁精深,形式紛繁多樣,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祖國文化遺產(chǎn)。在當今的文化重構(gòu)的背景下卻遭受冷遇,出現(xiàn)“失語”癥狀,學生普遍反映冷淡,“批評史”變成“批評死”。對于這種現(xiàn)狀,從教學的層面看要轉(zhuǎn)變教學原則:既要注重批評元典也要進行現(xiàn)代闡釋,使學生看到其有當下價值;既要注重批評元典也要揭示其誕生的文化背景,讓學生覺得其有趣味。在有用又有趣的前提下,學生才會親近她,批評“死”才會“活”過來,也只有這樣,“失語癥”才有可能得以解決。
中國古代文論;批評原典;文學批評史;教學原則
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傳統(tǒng)上稱為中國古代文論,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給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課程在安徽科技學院也是給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三學生開設的,共54課時。大學高年級學生基本完成了古代漢語、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專業(yè)基礎課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作品解析能力及基本的理論知識。在這個基礎上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理應有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甚至陷入頗為尷尬的境地,即學生普遍反映消極,認為沒有多少現(xiàn)代價值。同時,由于課程理論性較強,內(nèi)容比較艱深抽象,學生甚是敬畏,紛紛敬而遠之,批評史變成“批評死”。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認為要轉(zhuǎn)變教學原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批評元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歷朝歷代經(jīng)典的批評典籍。雖然“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注重“史”的勾勒與把握,但只有粗淺的“史”的線條,沒有對各個時間段內(nèi)批評元典的深入體認,“史”的“大廈”必定是蒼白的空虛的,甚至都不可能真正建立。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應該是批評元典的教學。
為此,我們就要精選批評元典,精讀批評元典,一切從批評元典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吸取古人思想精華。
哪些批評材料可以稱得上是元典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多年選用復旦大學郭紹虞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與王運熙、顧易生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為授課教材。這套教材為選定批評元典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選定歷朝歷代極具代表性的批評元典之后該怎么辦呢?就是讀,反復地研讀直至熟讀成誦。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但非得經(jīng)歷這一過程不可!講了一堆的“史”還不如背下一兩篇經(jīng)典的元典。比如:講到兩漢文學批評史時,不精讀并背下《毛詩序》,怎么講漢代的儒家詩論?不精讀并背下司馬遷《史記·屈原傳》、班固《離騷序》、王逸《楚辭章句序》,怎么講漢代文人對屈原及其作品評價問題?譬如教兒童學習游泳,僅僅跟他講怎么憋氣、怎么蹬腿、怎么劃水不管用,得親自下水去。學習《中國文學批評史》亦然,得靜心“涵泳”其間,才能有所感悟。
精讀成誦之后,就是分析解讀,可以借用孟子讀詩的兩個原則來分析。一是“知人論世”,即在較為寬闊的時代背景下,了解元典的含義,這一點下文另作分析;一是“以意逆志”,即以自己的心意去揣測探求古人的意旨,這個過程要遵循元典,一切以元典為依據(jù),不能天馬行空、游說無垠。當然, 這也不是唯元典是從,但這種質(zhì)疑甚至批判須是建立在對元典客觀公正的研讀基礎之上。
抓住各個時期批評元典就抓住“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內(nèi)核與精華,但僅有這個內(nèi)核與精華還不夠?,F(xiàn)代社會使得現(xiàn)在學生比較“勢利”,批評元典沒有時下價值,是很難引起他們的持續(xù)熱情的。這就需要對批評元典進行現(xiàn)代闡釋,揭示其當下價值與意義,讓學生覺得它不是故紙堆,而是潛力股。
對中國文學批評元典進行現(xiàn)代闡釋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也引起很多學者的關(guān)注。
如曹順慶教授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一直關(guān)注這一難題,在《文論失語與文化病態(tài)》一文中就說:“當今文藝理論研究,最嚴峻的問題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論失語!”[1]焦慮地提出古代文論得了“失語癥”,并引起學術(shù)界廣泛的討論與共鳴。最近,對這一問題又有更深解說,論及“失語癥”表現(xiàn)時,他說:“‘失語’,實際上指的是失去了中國文化與文論的學術(shù)規(guī)則,也就表現(xiàn)為用西方的文論來切割、評論中國古代文論,用西方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來攻擊中國古代文論的無體系性。……我所說的‘失語’還表現(xiàn)為失去了中國與西方在跨文化對話中產(chǎn)生理論成果的良機,失去了文化的‘雜交優(yōu)勢’。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2]論其原因時說:“中國文論患上‘失語癥’的原因,首先就在于我們對民族傳統(tǒng)的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忽略甚至完全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教育?!浯?,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原因,在于忽視異質(zhì)性,對西方文化照搬,唯西方文論是從。……當然,從更深的學理層面來看,失語的原因在于中西知識譜系的整體性切換,以科學作為評判知識的標準。”在這個基礎上,曹先生還提出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文論話語體系:“中國傳統(tǒng)的固有話語規(guī)則是什么呢?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一是以‘道’為核心的意義生成和話語言說方式;二是儒家‘依經(jīng)立義’的意義建構(gòu)方式和‘解經(jīng)’話語模式。這兩條主線生成又派生出眾多的附屬生成規(guī)則,如言不盡意、立象盡意、微言大義等等?!?/p>
蔣述卓教授說:“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這一問題之所以被再度重視起來,一方面是由于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說明這一命題具有再度開發(fā)與挖掘的空間……從全球地域化視野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問題具有實現(xiàn)本土文化建設和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意義?!盵3]
當然,學術(shù)界還有反對的聲音,這里不多說。但從教學的層面看,批評元典肯定要進行現(xiàn)代闡釋,而且這種現(xiàn)代闡釋是有層次性的。首先是文本解讀,弄清元典精髓;其次是實現(xiàn)中西文論的平等對話;再次對傳統(tǒng)批評元典進行合理有限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并積極參與現(xiàn)代文論體系建設、服務時下文學創(chuàng)作與豐富人們的文化涵養(yǎng)。
如何進行文本解讀,如何把握元典精髓?看似基礎活但十分重要,它是更高層次繼承與運用的基礎。除了上文“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之外,還有不少原則與方法值得關(guān)注。
其一,我們要還原批評元典為文學元典。
每一部批評元典都應該當做精美的文學作品來閱讀,以此消融學生對古板理論的隔閡感。我們講解鐘嶸《詩品序》時,那就是精美絕倫的美文,他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緣起時說[4](P308):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蚬菣M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笔垢F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
這不是精美的駢文嗎?即使是被譽為“體大而慮周"的文論專著《文心雕龍》,也是滿卷的文氣逼人,其探討文學構(gòu)思時說道[5](P493):
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qū)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養(yǎng)術(shù),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我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家絕大多數(shù)都是文學家,他們在品讀作品中的體悟與心得是感性的,我們要以詩性的眼光來研讀批評元典。同時,還要隨時隨地參照相關(guān)文學作品的閱讀加深對批評元典的理解,如我們講解曹丕的《典論·論文》[4](P158)中有:
其二,要把批評元典納入文化的視野。
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學批評從萌芽之日起就與文學、史學、哲學、宗教、倫理甚至心理學等等聯(lián)系在一起。要想較為貼切地解讀批評文本,深入理解批評元典的精髓,不以文化的視野與角度來考察是很困難的。
對此,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王元化先生在《論古代文論研究的“三個結(jié)合”》中提出古代文論研究要古今結(jié)合、中外結(jié)合、文史哲結(jié)合,其中文史哲的結(jié)合尤其重要。他說:“文史關(guān)系難以分解是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國向來以文史并稱,至于文學與哲學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卻往往被忽視。事實上,任何文藝思潮都有它的哲學基礎。”[6](P311)
王先生“三結(jié)合”原則就是從更大的視角來審視古代文論,這給我們教學也提供啟示,即要以寬闊的文化視野來對待批評元典。試想如果一點都不了解尼采的哲學,就不好理解王國維先生的《紅樓夢評論》。對佛教一點都不懂,也就不能透徹體會嚴羽“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歷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歷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7](P11)的具體含義,如此等等。
在對待具體批評元典時,時常還要以史為綱,以論為魂,做到史論結(jié)合。如韓愈的“氣盛言宜”說,就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說到曹丕的“文以氣為主”再到劉勰的“氣有剛?cè)帷薄_@一條線下來,它們的含義同中有異,正如朱東潤先生所說:“同一言氣也,而曹丕之說,不同于蕭繹、韓愈之說,不同于柳冕。乃至論及具體名詞,亦復人各一說?!盵8](P3)通過辨別,我們對“氣”這個概念的體認更加深入。
老莊的文藝思想諸如:“心齋”、“坐忘”、“虛靜”與現(xiàn)代心理學有一致之處,傳統(tǒng)儒家的不少批評言論涉及倫理思想,在具體文本解讀時,都要給予文化觀照??傊o扣批評元典與傳統(tǒng)文史哲的密切關(guān)系,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把握批評元典的演進脈絡和理論精華。
其三,實現(xiàn)中西文論的平等對話,這比傳統(tǒng)意義上的解析文本層次更高。
在講授古代批評元典時,要有意識地聯(lián)系西方文論,從中西比較的視野中認識古代批評元典的巨大價值。對這一問題,李建中先生也曾說過:“中國古代文論的教學,一方面要引入西方文論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中國本土的文學和文學理論問題,另一方面要運用古代文學理論分析當前文藝現(xiàn)象,嘗試中西對話,古今對話,實現(xiàn)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文論課程的積極性。”[9]
為此,我特意推薦學生閱讀朱光潛先生的《詩論》、曹順慶教授的專著《中西比較詩學》、葉維廉先生的《比較詩學》等等,學生視野得到很好開拓,不再局限于課本了。在具體講課時,也時時留意相似觀點在西方文論中的闡釋,盡量做到中西對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類的教學實例有很多,如:聯(lián)系西方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來談我國先秦元典關(guān)于文學起源問題的“言志說”、“感物說”;聯(lián)系西方文學鑒賞過程的“憐憫”、“恐懼”、“凈化”、“延留”、“宣泄”等核心觀點,來談我國批評元典中涉及到的“興”、“觀”、“群”、“怨”;聯(lián)系西方的“典型說”,講解傳統(tǒng)批評元典中的“意境說”;聯(lián)系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時的“迷狂”、“靈感”,來談我國批評元典中的“神思”、“興會”說;聯(lián)系西方“風格即人”來看中國的“文氣說”;如此等等。讓學生明白“東學西學,道術(shù)未裂;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我們的批評元典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不僅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而且增強了學生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批評元典的使命感。
在這個基礎上,李建中先生還進一步提出古代批評元典的教學要有當代視野:“筆者在高校講授《中國古代文論》已有二十余年,這二十余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帶‘古’字的課能否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在授業(yè)、解惑之時亦臻傳道之境,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既‘資于故實’又‘酌于新聲’,是否能‘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否能‘文律運周,日新其業(yè)’。一言以蔽之:是否具有當代視野?!盵10]并通過分析古代批評元典中的“人格訴求”、“批評意識”與“文化精神”來挖掘其當代意義,是很有啟發(fā)的。其最終目的是挖掘批評元典的時下價值,做到古為今用,變“廢”為寶。
其四,對傳統(tǒng)批評元典進行合理有限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并參與現(xiàn)代文論體系建設,服務時下文學創(chuàng)作與豐富人們的文化涵養(yǎng)。這種現(xiàn)代闡釋要求更高,也是當下有責任的學者們所關(guān)注的問題。
如著名學者曹順慶教授對這一問題有深入的討論。他在《立足異質(zhì),融會貫通——重建中國當代文論話語綜述》一文中說:“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固有的兩個主要文化規(guī)則,在‘異質(zhì)性’原則上走‘古今融會’及‘中西化合’之路,通過中國古代文論的中國化來最終實現(xiàn)中國當代文論話語的重建。”[11]后并又補充道:“中國古代文論在當代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用意象和意境來談中國古代詩,比用浪漫主義、典型等等西方理論來談詩會更恰當;用李漁的戲曲理論來評論中國戲劇,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來品詩,要比用現(xiàn)象學、接受美學的范式更恰當。中國古代文論中國化才是救活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路徑。”[12]此外,童慶炳、王一川、代迅等專家學者亦有專著討論這一重大課題。
對于批評元典合理有限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從教學的角度也有可為之處:一方面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責任意識與學術(shù)抱負,引領他們走向?qū)W術(shù)之路,為今后的學科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也要積極探索轉(zhuǎn)化的途徑,分析時下文學現(xiàn)象,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古代批評史的教學原則眾多,除了上述原則之外還有不少,諸如重點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jié)合的原則、啟發(fā)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等等。在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中都可以擷取精華,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在現(xiàn)代思潮沖擊下的當代中國,傳統(tǒng)學科都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自然也不例外,其教學存在諸多困難與迷惑。對于如何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質(zhì)量,乃至于建立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都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從教學的角度看,要轉(zhuǎn)變教學原則,既要注重批評元典也要進行現(xiàn)代闡釋,使學生看到其有當下價值;既要注重批評元典也要揭示其誕生的文化背景,讓學生覺得其有趣味。在有用又有趣的前提下,學生才會親近她,批評“死”才會“活”過來,也只有這樣,“失語癥”才有可能得以解決。
[1]曹順慶.文論失語與文化病態(tài)[J].文藝爭鳴,1996,(2).
[2]曹順慶.再談傳統(tǒng)文論現(xiàn)代轉(zhuǎn)換之失語癥[N].中國藝術(shù)報,2013-03-20.
[3]蔣述卓.多維視野中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J].浙江大學學報,2006,(1).
[4]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劉 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嚴 羽.滄浪詩話校釋[M].郭紹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9]李建中,吳作奎.借石攻玉,依經(jīng)立論——中國古代文論教學方法新探[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2).
[10]李建中.古代文論教學的當代視野[J].中國大學教學,2009,(5).
[11]曹順慶,楊一鐸.立足異質(zhì),融會貫通——重建中國當代文論話語綜述[J].社會科學研究,2009,(3).
[12]曹順慶,楊一鐸.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當代有效性——對“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反思[J].甘肅社會科學,2013,(1).
(責任編輯:李文富)
New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Based on the Canon of Criticism History,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ang Guo-li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3100, China)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s a core course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with its various forms,is profound and influential and full of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a.However,this course is igno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suffered “aphasia".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is course too,so this course is almost “dead".As for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ir teaching principle by criticizing the canon and meanwhile interpreting literary works in a modern way so that students can see the value of this course.During criticizing,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canon while reveal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anon,which can trigger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Only when this course appears to be useful and interesting,might students like learning this course.Then the “dead" course can become “alive".Eventually,only in this way,“aphasia" can be avoided in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the canon of criticism;teaching principles
2013-10-12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編號:SK2013B147)。
汪國林(1978—),男,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G642.2
A
1674-6120(2014)04-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