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軍
摘 要: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際交往,初中生的人際交往是論文探討的話題。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可分為三大類,與家長和教師的關系可以認為是縱向人際關系,與同伴的關系是橫向人際關系。初中生的人際關系比小學階段更加復雜和多元化。在人際交往中,初中生通過不斷體驗和感受他人評價及不斷調整自我評價,從而逐漸走出幼稚、依賴、偏激、封閉的狀態(tài),并逐漸使自己更加成熟、獨立、理性和開放。
關鍵詞:初中生;人際交往;縱向關系;對策
一、初中生縱向關系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影響
現(xiàn)在多數(shù)城市家庭中兒童的數(shù)量減少為1至2個,城市孩子絕大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且生活在家庭核心之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家中長輩都寵著,家庭中的孩子群體解體,兒童失去了或絕對地減少了與同胞間的天然行為往來,終日和與其身心發(fā)展格格不入、難以磨合的成人世界相伴相隨。家庭中只剩下親子間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間的水平交往,兒童失去了爭吵打斗、遷就忍讓、相互提攜、互促共進的成長體驗,失去了發(fā)展交往能力、解決人際沖突的天然場所,不懂得怎樣采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愿望、
溝通情感、相互尊重、處理人際沖突。所以我國提倡80后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可以生育兩個孩子,以解決孩子的獨身性。
2.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也進入我國,造成我國教育存在中西合并的趨勢。中國教育重同一性,西方教育重多樣性,中國是一個以群體文化為主要文化特征的國家,中國人的群體意識來源于以農耕為主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中國人習慣于集體作業(yè),從而造就了中國人的群體文化心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個體主義。個體主義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強調個人的特征與差異,提倡新穎,鼓勵獨特風格。這種文化心理助長了西方人對多樣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樣性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岸鄻有浴痹谖鞣浇逃贫确矫娴玫搅顺浞煮w現(xiàn)。
二、父母和教師的人格交往差異影響
1.父母和教師年齡、思想的差異影響
70后和80后的家長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期,接受的教育
理念和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和50年代的人不一樣,思想各個方面
也不一樣,所以造成了對現(xiàn)在孩子的教育差異。學校中教師也存在
這種差異,年齡段不一樣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時代的變遷造成年齡之間的代溝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父母、教師的交友方式和思想行為存在著的差異現(xiàn)象對初中生的人際交往也會形成一定的影響。
2.父母和教師人格、交友方式與行為差異的影響
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為與觀念是孩子與人交往的范型,孩子觀察父母的社交行為,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觀念。比如,母親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喜歡與人交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言談舉止,這種母親撫養(yǎng)長大的兒童也易形成不善與人交際的行為特征。反之,如果父母喜歡交友,既為孩子交往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兒童的交往活動。
三、加強初中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改革對策
1.豐富課堂教學交往結構
學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學校的多種交往活動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的時間占了在校時間的很大比例。面對傳統(tǒng)課堂比較單一的交往結構,教師必須摒棄“交往只是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錯誤觀念,承認學生在交往中的主體性地位,顧及到學生與教師間以及學生彼此間交往的需要,在課堂精神氛圍的營造上、物理環(huán)境的布設上為師生間,尤其是學生間的交往創(chuàng)設條件。積極營造有利于促進學生交往和相互協(xié)作的課堂物理環(huán)境,并以此為依托,充分挖掘、利用好學生互動這一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
2.正確認識學生是教師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的中介
教師應利用入校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向家長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現(xiàn)、個性傾向等等。任何一種方式都不可能是萬能的,而當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溝通,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見效。重要的是要讓家長產生信任和理解,家長和教師彼此都能從對方那里學習有關中學生教育的經驗和知識,相互諒解和合作也就多了。
3.網絡平臺上的合作交流
就目前而言,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比較單一,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長由于工作繁忙不可能定期同教師會面,同時由于大部分學校的電話數(shù)量有限,因此教師不可避免地要在家中接聽家長的電話,這樣也會有許多的不便。雙方在溝通的選擇上都比較被動。因此可以以多媒體網絡平臺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更多便捷的聯(lián)絡方法,溝通的方式很多,如開通QQ信箱、QQ群、家教通、微信等,公布咨詢電話、進行電話家訪,靈活使用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工具,使教師和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充分體現(xiàn)教師與家長的互不干擾個性化溝通。
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沒有和諧的校園就不會有和諧的社會。然而,構建和諧校園,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筆者在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進程中作了一些個人的膚淺的思考,總的來說,孩子的發(fā)展離不開學校、家庭,教師、家長的幫助和支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孩子的未來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翟莉.學生同伴群體文化的相悖性及其對師生關系的影響[J].當代教育科學,2004(17).
[2]吳永軍,吳康寧,程曉燕等.我國小學課堂交往時間的構成的社會學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05).
(作者單位 合肥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