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祥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所帶來的是,對學生個性化體驗、感受的關注。因此,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著手,拓寬源頭、開闊視野,將更多樣化、個性化的經驗內容納入課堂之中,在交流與碰撞中使得學生獲得更加豐富與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一、提取——由點到面
學生原有的活動經驗絕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音符,教師要恰當而又巧妙地引導學生廣泛參與、互通有無,從而將整個課堂融為一個整體,讓每一個鮮活的個體經驗串聯(lián)為一曲動聽的經驗旋律。
[案例]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平移與旋轉”教學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一邊看一邊比劃,可真熱鬧!誰到前面來一邊比劃,一邊說一說自己表示的是哪一種項目?
生:(把手舉起,再猛地往下一揮)這是激流勇進。
生:(用手畫圓)這是勇敢者轉盤。
……
師:根據手勢的不同,你能給這些游樂項目分分類嗎?
生:上升類,比如彈射塔;還有下滑類,比如激流勇進。
生:旋轉類,比如勇敢者轉盤。
生:我覺得上升類和下滑類可以合并為一類,因為它們都是直的。
生:觀覽車也是這一類,它也是直的。
師:也就是運用方式是直的是一類,我們把這一類叫做“平移?!卑眩ㄓ檬謩荼葎澬D動作)這樣的運動方式是……
生:旋轉。
師: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平移現象?哪些旋轉現象?
……
二、交融——由表及里
活動經驗里洋溢著大量的直觀和感性,其中會有一些不夠成熟、膚淺乃至錯誤的地方,如某一種成功嘗試后獲得的經驗在新的情境中卻不再適用。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對那些原始經驗進行打磨和加工,僅僅停留在含有主觀性、片面性的初步經驗層次上。為此,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繼續(xù)前行,發(fā)掘經驗背后的內在規(guī)律。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一億有多大”時,我以故事形式進行導入:……國王哈哈大笑,說:“好吧,我就滿足阿凡提的這個小小要求,獎賞給你一億粒大米吧!”
師:阿凡提的要求真的很小嗎?一億粒大米究竟有多少呢?
生:我覺得應該很重吧。
生:可以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然后來算一算。
師:這是一個好主意。(取出天平和一小袋大米,指名一位學生完成操作)
生:100粒大米大約重2.5克。
師:現在你們能算出一億粒大米有多重嗎?
生:(分組計算)一億粒大米大約重250萬克。
師:那么250萬克重的大米,你能想象出來是多少嗎?(出示食堂場景)我們一天吃飯大約需要大米400克,250萬克大米能讓一個人吃多久呢?
生:(分組計算)能吃6250天。
生:能讓一個人大約吃上17年呢!
生:一粒米雖然不起眼,一億粒大米真是很多很多了!
……
三、碰撞——由此及彼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面積是多少”一課時,我通過一組具有遷移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個體經驗的碰撞,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反復運用中感受知識方法之間的互相連通。
師:(出示問題)圖中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依次數方格)左邊的圖形有28平方厘米。
師:他是怎么數的?
生:從上面開始往下數的。
師:按照一定順序,不容易遺漏和重復,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從中間隔開,左邊的圖形可以分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然后再來數。
生:長方形是12平方厘米,正方形是16平方厘米,這個圖形一共是28平方厘米。
師:你更喜歡哪種方法?
生:我喜歡第二種,因為這樣數起來比較清楚,也方便我們進行計算。
師:右邊的圖形,你怎樣又快又準地知道它的面積是多少呢?
生:(邊說邊演示)它可以分成兩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中間的正方形面積是9平方厘米,最后的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這個圖形的面積一共是29平方厘米。
生:也可以橫著進行分割,分成兩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也能算出面積是29平方厘米。
師:通過這一題,你學會了一種怎樣的方法來得出一個圖形的面積?
……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和發(fā)展是一個緩慢的自然積累過程,它需要我們去巧妙引導、精心培育,在各種角度的引領與開發(fā)下,讓經驗伴隨著整個數學教學進程共同生長,感性與理性相伴相依,活動與教學融為一體,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整體提升。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