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生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學生成才保障,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因素;成才
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任務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訓練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力;另一方面是陶冶情操,啟迪思想,塑造美好的人性,助力學生成才。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目前閱讀教學,很多教師往往注重對課文結構、語言表達、主題思想、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理性分析,忽視學生對文章內容情感體驗,忽視對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認為應提倡多一些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審美活動。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有關這方面的體會。
一、深情朗讀,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
學生通過聽有感情的課文朗讀,能初步領會課文內容,同時學生的情緒也會受到感染,和文章中的人物共悲喜,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例如,《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學生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的朗讀,字里行間那淡淡的哀愁,就會涌上心頭。仿佛文中的我就是自己一樣,很多學生還深深為之感動,以至于熱淚盈眶。記得有位語文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句話,“任何講解都比不上一次有感情地朗讀更能感動讀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明讀者已經(jīng)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理解了,已經(jīng)體會到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其實就是讀者在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朗讀都很重要。
二、創(chuàng)設情景,讓情感體驗走進課堂
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文質兼美,情文并茂。它們通過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故事,彰顯了人世間的美好感情。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閱歷的局限,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感情體驗往往欠豐富,欠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往往能夠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文寫小浩波到病房探望因中風而昏迷不醒的阿婆。阿婆已經(jīng)昏迷了三天三夜??陕牭叫『撇ǖ暮奥晻r,阿婆“重重地嘆了一口氣,發(fā)出了三天來的第一個聲音:浩——波——”講到這里,有的同學感到奇怪:為什么小浩波能喚醒阿婆?我就問學生:阿婆與小浩波的關系怎樣?答:非常親密,是阿婆把浩波帶大,阿婆最疼愛小浩波,小浩波也最疼愛阿婆。老師說:對,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可見親情的力量是無窮的。親人間的關懷和愛撫也有助于戰(zhàn)勝疾病。這樣,同學們既領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學會了怎樣關心別人,怎樣接受別人的關愛。
《永久的悔》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散文,課文一開頭就點明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該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不該離開自己的母親。很多學生讀到這里就不太理解,我們來學校讀書,不也是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父母嗎?長大了還要離得更遠呢,為什么我們不覺得后悔呢?學生聽了有感情的課文朗讀后,我就引導同學們體會:這與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有關,與作者小時的家境有關,作者的童年是在苦難中度過的,苦難之中最能體現(xiàn)出母親的愛子深情,以至于后來母親經(jīng)常對寧大嬸子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包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講到此處,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禁潸然淚下。我已年過四十,對親人的生離死別也已經(jīng)歷多次,所以情感體驗就更加深刻,我想此時此刻,我的學生們一定也深受感染,教室很安靜,只聽到小聲抽泣的聲音。
課堂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之釋放,形成情感活動、審美感受和思維分析,語文課才能充滿活力和魅力。
三、進入“狀態(tài)”,適應文章的感情變化
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蛳不驊n,或激動或寧靜,都要與文章的感情一致,并隨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變化,這樣就能調動一切教學手法,通過語言、表情、手勢來把文章的意境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老師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豆鹆稚剿琛肥且皇捉杈笆闱榈年儽泵窀琛i_篇第一節(jié)“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詩人用神姿仙態(tài)來比喻桂林的山的美,以虛擬實,妙不可言,但是“神仙”是大家既熟識又陌生的,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回憶電視劇《西游記》中的畫面。然后用舒緩驚異的語調講述:“縹緲白云間,恍惚走動著一個個傳說中的神。朦朧霧色中,隱隱約約有無數(shù)仙女在翩翩起舞……”同時,我的臉上也露出神秘喜悅的神色,同學們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之中。
四、激發(fā)趣味,讓科學小品文一樣受歡迎
大家都知道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而說明文就比較難了。舊版教材中的說明文知識性有余,趣味性不足,在課堂上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學起來比較枯燥無味。這是過去舊教材中的一點不足之處。改版后的新教材中的說明文煥然一新,生動活潑,可以說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選進教材中的大都是科學小品文,如《臥看牽??椗恰纷髡呤且灾v故事開頭,把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等文學方面的知識融入故事之中,娓娓道來。學生在學習中可謂一舉三得。既了解了有關天文學方面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怡情悅性,受到美的熏陶,更從文中領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宇宙無限,人生短暫。但人類的偉大之處在于能揭示自然的奧秘,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還有像《鶯》這樣的課文,簡直可以說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應該讓學生多去讀,在朗讀中同樣可以激發(fā)感情,體驗內在的美。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不能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驗文章的內在美,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品質,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董沐艷.以情感教育提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J].中國科教
創(chuàng)新導刊,2009(21).
[2]楊海芳.情感——閱讀文本的永恒主題[J].閱讀與鑒賞,2011
(5).
[3]胡仁祥.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的暖流[J].新課程研究,2007(10).
[4]韓鵬.如何于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J].山東教育,2004(32).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船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