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前段時間,多地發(fā)生學生自殺事件,其中不少與教師的不當教育方式有關。還有幾起學生傷害教師事件,也是師生關系嚴重對立的結果。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的師生關系怎么了?
師生關系是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的基礎,師生關系和學業(yè)成績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而且在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師生關系是教育成敗的第一指標。
一、教師角色定位應隨時代而變
師道尊嚴的觀念可謂根深蒂固,有位從外地調入上海的特級教師,一日對我說:上海的學生遠不像外地孩子那么聽老師的話,師道尊嚴何在?
其實,我們已生活在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全球化與數字化的社會、終身學習的社會,這是人類進入所謂“后現(xiàn)代”的特征。有句話說得好:學生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原住民”,而教師是“移民”甚至是“難民”。今天學生在信息知識的獲取方面是和教師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教師汲取新知的活力趕不上學生也屬正常。而師道尊嚴賦予了教師至高無上的地位,實質上是一種非民主、不平等、少理性的相互關系?!兜?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的雷夫老師說過: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學生怕挨罵,怕丟臉。教師若過于威嚴,作風專制,學生恐怕就更是如坐針氈了。
師生關系中,盡管教師對師生關系的方向和狀態(tài)起著主導作用,但就地位、人格而言,師生是平等的、互動的、共享的、相長的。教師理應把學生視為鮮活的生命個體,對每個學生的人格、個性、特長、情感理應予以尊重。
有位家長在家長會上說教師“屬于服務行業(yè)”。此話一出,不少人認為這是對教師的輕慢。其實,在當代市場社會中,把教師定位于“教育教學的服務提供者”未嘗不可。家長和學生在教育市場上尋找合適的教育者,學校和教師則提供教育教學的服務。自然,教師行業(yè)畢竟與其他服務行業(yè)有著重大區(qū)別,教師提供的是知識和思想的教育教學服務,與學生并非是單純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把教師看成服務提供者,這與傳統(tǒng)上認為的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 “培養(yǎng)花朵的園丁”也并不矛盾。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曾被視為經典,但在社會轉型和知識轉型的背景下,這一定位也需重新認識。有人提出教師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之一,師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是“雙主體”;有人提出,師生應平等地組成“學習共同體”,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才智自由發(fā)展。無論是“雙主體”,還是“學習共同體”,都體現(xiàn)了師生是互為平等的學習者關系的理念。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中,雖然推崇“師道尊嚴”,但也有其民主性精華。近代梨園史上傳為美談的“袁世海拜師”一事頗讓人尋味。當初袁世海拜師郝壽臣先生,他見到老師后很緊張。郝先生問道:“你跟我學戲,是把你揉碎了成我呀,還是把我揉碎了成你呀?”袁世海當時想都沒想,大聲回答:“當然是把我揉碎了成您??!”結果,郝壽臣先生哈哈大笑,說道:“那就錯了!你永遠也不可能成我,你要把我揉碎了成你,才對!” “把我揉碎了成你”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為教師的民主意識和寬闊胸懷。在郝壽臣先生看來,教師是為學生的需求服務的。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要從教師身上取己之所需。有了這樣的理念,他們師生就組成了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名師出高徒”也就成為必然。
二、教師威信靠個人魅力樹立,師生關系因教師魅力而融洽和諧
在今天這個注重人性、張揚個性的時代,再按照過去的一套來評選優(yōu)秀教師,似已提不起人們的興趣,所以現(xiàn)在滬上不少學校都在評選“魅力教師”。這一概念的提出,即從傳統(tǒng)的評價教師的行政角度,變成了從學生視角來看待教師了,所注重的已不是籠統(tǒng)的“師德”,而是看重教師的內涵、才氣和精神風貌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師德固然重要,而實際上,一名教師是否能讓學生信服,進而崇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學識和才華。
滬上一所知名中學做過一次調查,在學識魅力、語言魅力、情感魅力、道德魅力中,78.6%的學生喜歡教師的學識魅力,66.6%的學生喜歡教師的語言魅力,55.6%的學生喜歡教師的情感魅力,48.3%的學生喜歡教師的道德魅力。由此可見,學生最欣賞的是教師的學識魅力。對教師的形象魅力看重的學生所占的人數比例最少,只占10.8%。
由此,我想起一位臺灣教師在座談會上所講的一件事。
他在講到明清戲曲文學時,為了讓學生不止于欣賞明清戲曲的文學之美,也能領略搬演于舞臺上“歌時曲驚四座,舞時精彩紛呈”的狀況,便請了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來給學生做示范教學。上課那天,一位約50多歲的婦人,提著兩個大紙袋,身穿花衫長褲,素顏進了教室,形貌與一般年長婦人并無二致。眾人疑惑:她會是傳說中的“當代昆劇巾生第一人”岳美緹嗎?
只見岳老師很快打開紙袋,拿出其中的行頭,套上簡單的褶子,手執(zhí)一柄折扇,且說且歌且舞開講起來。
此時神奇的事發(fā)生了!沒有上妝,沒有戴頭套,就只一襲花褶子、一柄折扇,《玉簪記》里風流倜儻的潘必正宛然再現(xiàn)。那位原本看來十分普通的婦人霎時間變身為不凡的風流小生,嗓音溫潤,唱功講究,在短短時間內,學生們由猶豫失望、精神松懈,到逐漸直起背脊、坐姿端正起來。憑借專業(yè)的功底和自信,岳美緹轉身上臺的剎那,即刻煥發(fā)出令人不敢逼視的光彩。她的講解更是精辟而自成一家。當大家尚未回過神來,岳老師已然脫下褶子,又恢復了原先的素樸模樣,提著兩只袋子踽踽走出教室……
這位教師說,岳美緹老師使他懂得:教書也該像一場成功的表演秀。走上講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應散發(fā)出富有魅力的精氣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專注凝神,而專業(yè)造詣和才華才是教師的精神財富,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本錢”。
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在三尺講臺上站穩(wěn)、吸引學生的眼光,教師就要不斷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人文知識、寬厚的教育教學知識,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獲取并運用知識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在今天這個“被標準化了的世界”里保有獨特的自我,讓自身具有魅力,就要有一點“人無我有” 的本事,“人有我特”的絕活和“人會我精”的才藝。如是,也就不愁沒有吸引學生的魅力了。
三、師生關系不可庸俗化
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人際關系有了功利性的傾向,這也波及學校內部的師生關系,原本純真質樸的師生情也難逃庸俗化的傾向。以下幾種類型的師生關系應在力戒之列。
①虛夸溢美型。筆者在某刊開一個《評改作文》專欄,為此,編輯部每月都會發(fā)多篇習作過來讓我選擇,其后都附有指導教師的批語。令我驚詫的是,教師批語存在的問題似比學生作文還要多,甚至更嚴重。一篇找不到亮點的作文,教師居然批道:“你的寫作才華令我贊嘆,未來的文壇之星正冉冉升起”;明明是基本功尚未過關,評語卻說是“完美的作文,精彩的構思”;文章的文辭華而不實,卻夸成“你的思想和語言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種庸俗的逢迎、無原則的吹捧,用于對待上司,尚且令人鄙夷,更何況是用來取悅學生。試圖用教師人格的自我矮化來博取學生好感,以拋棄教師尊嚴的做法取悅學生,這本身就已使教育喪失了應有的品格和品位。看到此等評語,不懂事的孩子會盲目自信,有頭腦的則未必會高興,等到他們懂事之后,一定會把它當作笑料。
②放任縱容型。在滬上某名校發(fā)生一件這樣的事:男孩給女生一張曖昧的字條,有早戀之跡象。女生將字條交班主任。不料班主任對男孩說:“你頗有眼力,她長相好,學習好,人也是賢妻良母型的?!庇謱ε⒄f:“不答應他沒關系,但切不可傷害了這個優(yōu)秀的學生,況且早戀對成長也可產生正能量。”結果,導致兩人墜入情網,自毀前程。據說,此人有江湖味,他從不批評學生,與學生關系熱絡,學生給他打的分往往是最高的?!掳l(fā)后,有人說他應改行去婚介所上班。筆者也領教過這類具有江湖味的教師,他們混跡于教師隊伍中,因為深諳公關之道,往往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③投桃報李型。有位女生對我說,自幼兒園始,她就看清楚有些老師就是喜歡接受家長送禮或是宴請,接受之后便會對某些學生另眼相看,或就學生錯事網開一面,或回報一些小恩小惠,正所謂投桃報李。她慨嘆學校早已不是世外桃源,還說現(xiàn)在學校里清高而有學問的老師越來越少,而那些市儈式的處世圓滑的人卻不乏其人。原本很想當一名教師的她,因不愿與此輩人為伍,只好另擇他路。
④親疏失當型。那些長得漂亮、成績優(yōu)秀、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得到有些老師的偏愛。有個小女孩吵著要媽媽帶她去做美容,媽媽說:“你還這么小,醫(yī)院不給做的?!闭l知她哭著說了一句:“老師喜歡長得漂亮的學生?!睘閹煹目赡芎茈y想到,自己在無意中流露出來的好惡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有的教師甚至把那些成績差的學生看作是影響自己前程的“罪魁禍首”。我就聽到一個教師氣急敗壞地對幾名學生說:“就是你們拖了全班的后腿,而全班的成績又壞了我評職稱的大事!”說著說著,還失態(tài)地哭了起來。
以上情況說明,在道德滑坡、精神異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教師應有對自己的道德自律,在師生交往中要有自己的底線。
另外,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師生都把精力集中到了分數上,教師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高分,而學生們也很難做到人人得高分以滿足教師的期望。這樣矛盾就來了,就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是愛學生的,但絕大多數學生卻并不認可這一點。教師感到自己在工作上盡心盡力,為了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已是想盡了辦法、操碎了心,而這完全是為了學生的前途,所以他們當然有理由認為自己是愛學生的。但正是由于教師把心思都放在分數上,自然也就會忽視學生的內心感受和心理需求,體會不到學生的艱辛,反而覺得他們還不夠努力。師生關系并不是有了教師單方面的付出就能搞好的。而學生從自身的角度來看,則會認為老師不近人情、不通情理,看重的是分數而不是自己,把自己當成了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所以,學生認為教師不愛自己也是有道理的。
愚以為,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之下,更需要教師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教育藝術,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和關心,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快樂。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