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軍
摘要:語文的核心是語感,隨著突出“人文性”為語文課程基本特征的語文教學改革浪潮的掀起,教育家日益認識到了語文的人文價值并對此作了不少探究與研究,隨之“語感中心說”也就逐漸替代“知識中心說”而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思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中心說;知識中心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319-01
一、什么是語感及其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
語感是人把握語言的主要方式,是個體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lián)系,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簡稱之為“半意識的言語能力”。由于語文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感必然是社會的人對其有認識、情感內容的言語全方面的直覺感受與判斷,因而決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而是和人的觀念、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深刻而豐富的感覺。它的性質即為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個人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繼承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一。而語感的培養(yǎng)是學生作為言語主體自覺積極地參與言語實踐的過程,在語感外化(說寫活動)與內化(聽讀活動)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語感的形成則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
語感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語言的認識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所謂同化:即將對象納入到固有心理圖式(即認知結構),所謂順應:指主體心理圖式的改變以順從對象。語言的感知歸根結底是人的認知結構對言語的同化與順應,認知結構是一個巨大的語義場,過去的經(jīng)驗和知識總是以表象和詞的形式保存著,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統(tǒng)的概念——詞語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相互制約滲透配合最終構成網(wǎng)絡狀認知結構,在系統(tǒng)里,抽象思維則以表象材料進行想象,語言符號進入主體的認知結構經(jīng)過同化,順應過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審美觀照,概念性的語詞被激活、喚醒。這樣要重復實踐多次,然后達到自動化。即不必進行理智思考和邏輯判斷,在讀、聽之間就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悟性”“審美”即語感。
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看,小學語文教學應以積累性閱讀為主,學生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語言。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更高的層次便是創(chuàng)造。沒有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由于小學生的詞匯比較貧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的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小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領會。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過朗讀,還可以使朗讀了解詞句的各種結構,掌握詞句的節(jié)奏。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特點及要求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方式。它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訓練項目。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意的活動。其表現(xiàn)形式為用響亮、清晰的聲音來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它是語言教學中最常見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chǎn)生真切墩銳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了語感。
在新大綱中,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在具體教學中,普通話正確即要求讀音正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添字,不重復字句,停頓適當。朗讀要做到正確,首先要強調“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無心,同時教師要做好正音工作,將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字詞預先提出,引起學生的注意,防止錯誤,要做到流利的讀,要求朗讀中不斷讀,不讀破句,連貫的讀,其中關鍵在于擴大視讀廣度。視讀廣度愈大則知覺單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斷讀或讀破句的情況就愈少。不僅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且能夠在讀這個詞的時候就看到下一個詞,迅速的把幾個詞聯(lián)系起來,按意群停頓,視覺廣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讀實踐中實現(xiàn)。有感情的朗讀要求我們能正確處理重音、停頓,把握好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控制好速度和節(jié)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這是朗讀的較高要求。
三、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朗讀訓練方法
首先,要選好朗讀材料,入選到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適合朗讀,都值得誦讀的。加之小學生還要學習其他科學的知識,不可能把每一篇課文都熟讀。因此,必須選好朗讀材料,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性質和特點為學生挑選適宜朗讀和背誦的作品,如選擇那些在篇章結構和譴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的課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適宜背誦,要挑選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語句。好的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越讀越有滋味,多朗讀和背誦這樣的文章,將會使學生選擇終身受益。
其次,在朗讀技巧上,教師應做到:①正確示范:小學生善于模仿,范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師自己要經(jīng)常練習朗讀,力求語音準確、富有感情。范讀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結合課文講讀,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②體會感情:準確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讀好課文的基礎,要啟發(fā)學生想象、聯(lián)想、重視和重建表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 楊金.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2] 戴興智.小學語文教學法[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國新一代》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M]. 2007(03).
[4] 顧久紅.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M].知識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