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摘 要】周恩來是我黨早期軍事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開創(chuàng)了我黨軍事工作的新局面。周恩來最早提出成立我黨的軍事委員會,健全早期中央軍事領導機構;他建議中央軍委和中革軍委分別負責白區(qū)和蘇區(qū)的軍事工作,有效保障了兩個軍委的有效運轉。周恩來大力推動由毛澤東擔任中共最高軍事領導人,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軍事領導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周恩來;中央軍事部;中央軍委;中革軍委
眾所周知,我們黨對武裝斗爭重要性的認識,對武裝斗爭經驗的積累,都有一個過程。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內已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始懂得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并從事軍事運動。周恩來就是中國共產黨內最早從事軍事運動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我們黨內最早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學說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革命軍隊的性質和作用、軍隊的組織、軍隊的政治工作、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黨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迅速獨立地轉入領導武裝斗爭,建立人民軍隊,進行革命戰(zhàn)爭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革命“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zhàn)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雹僦芏鱽碜鳛橹泄苍缙谧钪匾能娛骂I導人之一,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中共軍事領導體制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大大推進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一、推動恢復中央軍事部和健全軍委組織
早在中國共產黨尚未建立自己軍隊的大革命時期,周恩來就開始了個人的軍事生涯。1924年秋旅歐回國后,即參與指揮了平定廣東商團軍叛亂的戰(zhàn)斗。隨后,周恩來相繼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職,先后參與領導和指揮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并取得勝利。1925年1月,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qū)委常委兼軍事部長,這是中國共產黨內最早成立的領導軍事工作的部門,領導國民革命軍及黃埔軍校中的中共黨組織工作。此間,在軍事實踐中,周恩來提出了依靠工農,聯合商學各階層群眾組建革命軍隊的主張,并以部分黨團員為骨干,組建了鐵甲車隊,后在此基礎上組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成為北伐戰(zhàn)爭中的先鋒和勁旅。1927年3月,周恩來以中央軍委委員和中共上海區(qū)委軍事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參與領導指揮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他主張武裝工人,“成立糾察隊”,起義必須“要暴力之政權的性質”,在取得勝利的過程中,他進一步提高了對武裝斗爭的認識。
在人民軍隊誕生后,周恩來先后擔任過中央軍事部長、中央軍委書記,中共蘇區(qū)中央局書記、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革軍委副主席等軍事要職,堅定地同毛澤東、朱德等站在一起,指揮紅軍作戰(zhàn),領導紅軍建設,取得了四次反“圍剿”勝利等一系列輝煌戰(zhàn)績,為紅軍的勝利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并通過實踐進一步深化了自己對軍隊建設問題的見解,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思想,尤其是在完善健全黨的早期中央領導機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央軍委早期曾稱中央軍事部,1925年9月籌建,1926年1月正式開始工作。中央軍事部初期也叫軍事運動委員會,張國燾、周恩來、楊殷、關向應都曾擔任過中央軍委書記(中央軍事部部長)。1931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重組中央軍委,由周恩來、陳郁、聶榮臻等七人組成,周恩來為書記,聶榮臻為參謀長。
由于早期黨對軍事工作的不重視,1927年11月,中央軍事部被改為軍事科,隸屬于中央組織局,周恩來任科長。周恩來對此憂心忡忡,他在1928年1月的一次中央常委會上提議組織軍事委員會。會議最后決定,在六大后組織軍委。1928年夏的中共六大通過了《軍事工作決議案》(草案),決定重新設立中央軍事部,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工作都應集中于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部”。①1929年10月通過的《中央軍事部關于目前軍事工作計劃大綱》亦強調:“中央軍事部是全國黨的最高軍事指導機關?!雹?/p>
1929年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設立軍事委員會,直屬中央政治局領導,軍事部撤銷,它的工作與組織由組織部負責。后來因為負責組織工作的中央常委周恩來忙于解決順直省委的問題,軍事部和組織部合并的事宜就拖延下來。這樣,在中央,實際上軍事部和軍委兩個機構一度并存,皆歸周恩來分管。1930年2月12日,周恩來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議健全軍委組織,軍事部與軍委合二為一,直屬政治局。會議成立了九人軍委,周恩來、關向應、曾中生為常委,③關向應任中央軍委書記。此后,中央軍事部就不存在,名稱也不再使用。盡管1930年4月3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通告第一○三號》提出“以后各地區(qū)組織的正式紅軍,一切指揮權完全統(tǒng)一于中央軍委”。④4月15日通過的《中央軍委軍事工作計劃大綱》亦強調“現在全國的紅軍都應集中指揮于中央軍委之下”,⑤但由于距離遙遠等客觀因素,這一要求并未實現。
中央軍事部地位雖高于中央組織局軍事科,但其實仍是個執(zhí)行部門,而不是一個決策機構。對于早期的中央軍委,曾在1931年任中央軍委參謀長的聶榮臻指出:“那時的軍委,主要做些軍事方面的統(tǒng)計工作,匯集一些情況,人事分配等等,是一種組織工作性質的機構,并不是一級領導機構”,⑥“早期的軍委不指揮軍隊,只進行組織和聯絡工作?!雹?931年11月中革軍委成立后,才承擔起了軍事指揮的任務。
二、主導建立中革軍委和中央軍委分別指導蘇區(qū)和白區(qū)的軍事工作
中革軍委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簡稱,其前身是1931年1月在江西寧都成立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實為蘇區(qū)的軍委)。1930年11月,中央政治局通過決議,決定在中央蘇區(qū)設立領導蘇區(qū)的中央局,同時在蘇區(qū)成立中央軍事委員會(有的文件也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⑧這個軍委也被有的中央文件簡稱為中央軍委(并非中共中央軍委),如1930年10月29日的《中央關于對付敵人“圍剿”的策略問題給一、三兩集團軍前委諸同志的信》中就稱:“中央軍委暫不組織,候江鈞(按:即項英)到后再成立。”①
1931年1月15日,蘇區(qū)中央局在江西寧都宣布成立,周恩來任書記(未到職),項英代理書記,毛澤東、朱德等九人為委員。同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在寧都成立,主席項英,副主席朱德、毛澤東。根據黨中央的規(guī)定,它也是中共蘇區(qū)中央局軍委。同時,上海的中共中央軍委也還在工作著。1931年夏,中共中央軍委曾與后來舉行寧都起義的國民黨二十六路軍聯絡過。②1931年5月9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央決議案《目前的政治形勢及黨的緊急任務》,還責成中共中央軍委“速即起草一訓令給各紅軍與各地黨部,由中央政治局迅速發(fā)出,督促各地進行”。③
那么,1931年1月15日成立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與上海的中共中央軍委是個什么關系呢?193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總行委主席團會議上的發(fā)言中提議在贛西南成立中央局指導紅軍及蘇區(qū)的工作,并建立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一切軍事工作。④10月24日通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蘇維埃區(qū)域目前工作計劃》確認了這一說法:“在蘇維埃政權中,軍事指揮系統(tǒng)應直屬中央臨時政府下之革命軍事委員會”。⑤在8月26日的會議上,周恩來還提出:革命軍事委員會與中共中央軍委可以是兩個系統(tǒng),前者是指揮根據地的軍事工作的,后者是指導非革命根據地(即白區(qū))的軍事工作的。這個意見在會上得以通過。⑥9月30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說:“在敵人統(tǒng)治區(qū)域內的軍委主要是指揮敵人區(qū)域內的軍事工作”。⑦根據周恩來的這個說法,蘇區(qū)的軍委和白區(qū)的軍委是平行關系,而不是隸屬關系。
在9月9日總行委主席團會議上,周恩來還提出了蘇區(q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組織隸屬關系:中央局指導臨時中央政府,臨時中央政府指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局也可以指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根據地的各軍區(qū)。⑧1932年3月25日通過的《蘇區(qū)中央局通知第五號》再次強調“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政治上是受中央及其中央局的領導的”。⑨作為中革軍委前身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與中共中央軍委不同,不僅受中共中央領導,還受蘇區(qū)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的領導。
在“富田事變”后不久,項英的蘇區(qū)中央局代理書記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均被蘇區(qū)中央局撤銷,這兩個職務由毛澤東接任。1931年6月20日,為籌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稱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項英為副主席。
1931年11月25日,新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任朱德、彭德懷、王稼祥、周恩來、張國燾、毛澤東等十五人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統(tǒng)一指導蘇區(qū)軍事工作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宣告成立,“所有中華全國紅色海、陸、空軍,完全集中統(tǒng)一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tǒng)轄之下?!雹?931年11月通過的《中央蘇區(qū)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紅軍問題決議案》明確指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工農紅軍最高級權(力)的指揮機關?!泵珴蓶|在1934年1月撰寫的《武裝民眾與建設紅軍》一文中,給予中革軍委高度評價:它“統(tǒng)一了全國紅軍的領導,使各個蘇區(qū)各個戰(zhàn)線的紅軍部隊,開始在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意志之下,互相呼應與互相配合地行動起來。這是由散漫的游擊隊的行動進到正規(guī)的大規(guī)模的紅軍部隊的行動的重要關鍵?!雹?/p>
按照周恩來最初的設想,中革軍委指揮蘇區(qū)的軍事工作,中央軍委指揮白區(qū)的軍事工作。但在1931年11月25日中革軍委成立后,由于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以及中央軍委委員葉劍英、陳郁、關向應、項英、陳賡、傅鐘、聶榮臻、劉伯承等人也先后離開上海,或奔赴各個蘇區(qū),或去長江局,或去蘇聯學習,②中共中央軍委實際上已無法運轉。在1931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向忠發(fā)被捕叛變以及中共中央機關遭受破壞后,中共中央軍委亦遭破壞,無法正常工作。中央于是另成立中央軍事部,主要負責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兵運、情報等軍事工作。③1933年1月,臨時中央撤離上海,遷往瑞金。撤離時,臨時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中央局,1931年6月成立的中央軍事部并入中央局,稱上海中央局軍委。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還有1934年8月12日的《中央局軍委為開展士兵群眾運動反日運動給華北各級黨部的一封秘密信》。④
在臨時中央遷到中央蘇區(qū)后,隨著博古、李德控制了黨中央和中央軍事大權,在發(fā)布的有關文告中談到“軍委”時,專指中革軍委。雖然說中革軍委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軍委,屬于蘇區(qū),和中共中央軍委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機構。但在博古、李德到中央蘇區(qū)掌握了全黨、全蘇區(qū)的軍事大權后,中革軍委名義上雖然還是蘇區(qū)的軍委,但同時也可以說是黨中央的軍委,黨的軍委和蘇區(qū)的軍委已經沒有質的區(qū)別。但在正式名稱上,還是叫中革軍委準確。
在當時,領導紅軍的是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fā)布命令時也是這兩個機構并列發(fā)布,有時加上總政治部,而已不見中央軍委的署名。例如,1934年4月21日保衛(wèi)廣昌這樣重要的命令,就是由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三部門的負責人博古、朱德、顧作霖(總政治部代理主任)聯合署名的。⑤1935年1月27日,紅二軍團主要負責人任弼時在紅二軍團黨的積極分子會議上的報告中說:“我們不但要在中革軍委的戰(zhàn)略意志下行動,而且要在軍委的戰(zhàn)術意志下去進行戰(zhàn)斗?!雹?935年2月16日發(fā)表的《黨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告全體紅色戰(zhàn)士書》,署名亦是“黨中央委員會、中革軍委”。⑦1936年10月10日的《中央為慶祝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通電》,署名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⑧目前尚未見到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共同署名或者中央軍委單獨署名的電文。這一切都說明中革軍委已是中央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當時并無中共中央軍委。
三、竭力促成毛澤東成為黨和軍隊最高領導人,理順軍事領導機制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中,周恩來同毛澤東站在一起,多次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32年7月,周恩來以中共蘇區(qū)中央局代表身份趕往前方,蘇區(qū)中央局提議由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7月29日,周恩來寫信給中央局,堅持由毛澤東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⑨8月8日,蘇區(qū)中央局興國會議接受周恩來等的提議,任命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1933年2月,周恩來和朱德在第四次反“圍剿”中,采取了誘敵深入的方針,首創(chuàng)大兵團伏擊戰(zhàn)法,連續(xù)殲敵三個師,繳槍萬余支,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1935年1月,在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堅決支持毛澤東關于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實行單純防御路線錯誤的批評,并擁護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上作。毛澤東后來也提及“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雹?
不久,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全權指揮作戰(zhàn),以周恩來為團長。②這個“新三人團”,實際上相當于軍委常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最高領導機構中的地位。盡管毛澤東不是主要負責人,但周恩來作為黨內委托的在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在作最后決定時都尊重或征求他的意見。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實際指導著此后時期中央紅軍的行動,其所發(fā)揮的核心作用日益凸顯。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沙窩召開會議,決定加強中央常委會的權力,會議確定常委分工等問題,會議決定王稼祥負責政治部工作,張聞天負責組織部工作,秦邦憲負責宣傳部工作,毛澤東負責軍事工作,凱豐負責少數民族委員會工作。③這次會議關于中央常委的分工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會上決定分工毛澤東接替周恩來負責軍事工作,從組織上正式確認了毛澤東分管紅軍的地位,改變了遵義會議以來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助手的規(guī)定。
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長征達到陜北后,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黨中央對外稱中共西北中央局,同時成立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西北軍委),以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其職責為:“大的戰(zhàn)略問題,軍委向中央提出討論;至于戰(zhàn)斗指揮問題,由軍委全權決定”。④西北軍委成立后,中革軍委名義上依然存在。以毛澤東為首的西北軍委直接對中央政治局負責,擔負著中央軍事領導機構的職責,相當于后來的中共中央軍委。從西北軍委成立起,毛澤東正式擔任軍委主席。從《毛澤東軍事文集》的電文來看,給紅二、四方面軍的許多軍事計劃及行動方面的電報,都是西北軍委以毛、周、彭,或以毛、周的名義發(fā)出的。
1936年9月21日,黨中央宣布由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朱德、張國燾、陳昌浩六人組成軍委主席團,統(tǒng)一指揮三個方面軍(周恩來準備赴南京談判),⑤但后來因情況變化而未成立。在三個方面軍會合后,成立統(tǒng)一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就很有必要。1936年12月7日,黨中央決定擴大中革軍委的組成: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二十三人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任弼時、賀龍等七人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以毛澤東為中革軍委主席,周恩來和張國燾為副主席”。⑥這里說的“擴大”,實際上就是1931年11月25日成立的由十五人組成的中革軍委的擴大。因此,這個軍委仍是中革軍委,只是由原西北軍委主席毛澤東擔任主席,原中革軍委主席朱德不再擔任主席。此后,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稱不再使用。
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這次會議決定成立黨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葉劍英、張浩、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等十一人組成,以毛澤東為軍委書記(實際稱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書記(實際稱副主席)。隨著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軍委的組成,中革軍委的名稱不復存在。此后到建國以前,在中央領導機構中,就只有單一的中共中央軍委。此后,毛澤東在人民軍隊中的統(tǒng)帥地位日益穩(wěn)固,周恩來一直協(xié)助毛澤東指揮人民軍隊。正是由于這兩位領袖的密切配合,才使人民軍隊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作者系裝甲兵工程學院軍政教研部人文教研室主任)
①《周恩來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3頁。
①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5冊,342頁。
②總政治部辦公廳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1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297頁。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修訂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182頁。
④⑧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14冊,第426頁、第605-608頁。
⑤總政治部辦公廳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1卷,431頁。
⑥⑦《聶榮臻回憶錄》(上),戰(zhàn)士出版社,1983年,第43頁、第57頁。
①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14冊,第593頁。
②《聶榮臻回憶錄》(上),第125頁。
③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6冊,第301-302頁。
④⑧《周恩來年譜: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修訂本),第190頁、第191頁。
⑤⑨⑩總政治部辦公廳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1卷第561頁、第2卷第83頁、第1卷第788頁。
⑥力平、彭紅:《周恩來軍事生涯》,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第130頁。
⑦《周恩來軍事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頁。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488頁。
①《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37頁。
②《聶榮臻回憶錄》(上),第132頁。
③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2卷(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第96-97頁。
④⑦⑧《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第380頁、第490-492頁、第11冊第100-102頁。
⑤⑥總政治部辦公廳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2卷第723-724頁、第3卷第29頁。
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93頁。
①李聚奎:《遵義會議前后》,《星火燎原》叢書之一,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第53頁。
②《毛澤東傳(1893-1949)》(上卷),第349頁。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67頁。
④《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第484頁。
⑤《周恩來軍事文選》,第1卷,第508頁。
⑥總政治部辦公廳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3卷,第6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