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承智
【摘 要】高校貧困生問題已成為個體、家庭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但目前對高校貧困生成才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重視尚有不足。高校對人文關懷的運用不僅是讓貧困生更好地步入社會,更重要的是讓貧困生再將這種人文關懷回饋于社會。這是對高校貧困生人文關懷價值的根本體現。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 成長教育 人文關懷 運用 價值
近年來我國已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金、特殊補助、學費減免、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等多方位的幫助高校貧困生的政策體系。這些資助體系基本達到了不讓一名大學生家庭貧困而失學的標準。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對貧困生成才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重視不夠。高等教育工作者應始終注意對貧困生成才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的運用,并提高對此過程中人文關懷價值的重視程度。
一、高校貧困生中人文關懷的運用
1. 將經濟資助與心理救助結合運用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的最佳途徑。貧困生相對于非貧困生而言,更易有抑郁與焦慮、人際關系敏感、自卑感、獨立和封閉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多由經濟貧困而產生,故稱這一現象為“心理貧困”。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 并借此有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地對貧困生開展工作。高校應提高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建立相應的機構,設立專項經費保障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開展。其次,在高校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貧困生掌握心理衛(wèi)生的相關知識,消除貧困學生對心理咨詢的一些偏見和認識上的誤區(qū),掌握心理調適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huán)境。
2. 提高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等工作人員對貧困生人文關懷的意識。相對于其他學生,貧困生是高校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情感投入。這也決定了對高校貧困生的成才教育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而是滲透了愛心的情感交融。所以在進行貧困生困難認定時,高校工作者應積極地深入地了解學生,發(fā)現某些貧困生的難言之隱。同時對貧困生的個人隱私做好保密工作,以免傷其自尊影響貧困生的正常生活。
3. 針對貧困生弱勢群體的特點,開展勤儉、勵志和感恩教育等,引導貧困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感、能吃苦和積極向上的有用之人。學校不僅應通過介紹一些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奮斗拼搏、改變命運的典型人物及事例,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還要積極引導貧困生利用各個地方德育資源優(yōu)勢,建立愛心奉獻基地,促進其道德品質的進一步優(yōu)化。這樣才能使感恩情結、回饋社會的理念在貧困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他們成才后對社會的回報又會成為典型激勵更多的高校貧困生。
二、對高校貧困生人文關懷的價值
1.對高校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可使其盡快走出“心理貧困”,這是貧困生成才的心理基礎。家庭環(huán)境使貧困生肩負的不僅僅是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改變整個家庭的重任。一些貧困生片面地認為自己的貧困主要是社會、政府及體制等方面造成的,從而滋生不平衡心態(tài)。而人文關懷正可彌補這些貧困生的心理缺失,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由此人文關懷具有幫助他們走出“心理貧困”的重要價值。
2.人文關懷在貧困生成才教育中具有持久性和高效性,它是貧困生成才教育中的重要途徑?,F階段的資助方式無論是直接的經濟援助或間接的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若無人文關懷始終伴隨其中則只能幫助貧困生一時。因為這種外在的經濟資助并不能完全激發(fā)貧困生的內在成才動力。除此之外,缺少人文關懷的經濟資助還會加重貧困生的心理負擔,進而降低經濟資助在貧困生成才教育方面的效率。甚至有些貧困生為了避免泄露家庭信息而放棄申請資助。由此可知,單一的經濟資助在貧困生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人文關懷在貧困生成才教育中卻具有持久性和高效性。它不僅可以激發(fā)貧困生成才的內在動力,達到持久性的效果,還能照顧貧困生的自尊心,使其更好地融入集體,使貧困生教育具有高效性。
3.人文關懷的價值還在于讓貧困生懂得關懷,這是貧困生成才教育的根本目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才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明白要“感恩”,懂得關懷他人。對貧困生的成才教育更應注重感恩。無論貧困生進入社會后從事何種職業(yè),只要他們懂得感恩社會便是有用之才。人文關懷不僅是對貧困生個體有積極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貧困生能將這種人文關懷回饋社會。這些均不是簡單的經濟資助所能達到的,而人文關懷可以從心理上影響貧困生,不僅讓他們感受到人文關懷,而且也使其學會這種關懷。由此,可使貧困生走上“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軌道,這是對貧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文關懷價值的最大體現。
關注高校貧困生問題不僅是注重經濟資助,更重要的是重視高校貧困生的人文關懷的價值。通過人文關懷在高校貧困生成才教育中的運用,使貧困對高校學生的積極作用達到最大,消極作用降到最低,最后達到利于個體、家庭及社會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乾熙. 高校貧困生人文關懷體系的構建[J]. 管理科學文摘,2007(7).
[2]李瑞學. 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成因及解決對策分析[J]. 教育探索,2005(11).
[3]鄧志斌. 對高?!拔謇钡娜宋乃伎糩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