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輝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學習越來越凸現(xiàn)出它的重要性,建立學習社會的主張正逐步得以認同。學習是兒童主要任務,小學時期學習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以后的學習。我們試圖從“悅讀”這個基本學習活動的角度,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讀書的快樂。立足于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指導,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給學生以明確的閱讀主題和多種樣式的閱讀文本,分階段進行專題性的“悅讀”,不斷總結“悅讀”的有效方式,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一定提高。
一、 “悅讀”目標及方法
(一)目標
1. 通過實踐,探索出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為價值取向的“悅讀”活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 “悅讀”的主題式以讀書為宗旨,在專題性的活動中,探索出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認知理解、鑒賞積累、運用創(chuàng)造的閱讀規(guī)律。
3. 通過實踐,探索出一些既適合低年級學生又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讀書方法。
4. 使學生在自主式閱讀方面尤其是個性化閱讀、獨特性表達上,有明較顯提高。
(二)方法
在自然常態(tài)教學和開展“悅讀”活動相結合的條件下,通過問卷和觀察等方式對學生目前的學習心理品質(zhì)進行調(diào)查,了解目前學生的學習心理品質(zhì)的狀況。
1. 先有針對性搜集并擇取一些符合“悅讀”主題式的有著豐富內(nèi)涵的文本,進行專題“悅讀”、網(wǎng)絡“悅讀”等,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得到獨特的體驗。
2. 通過問卷、觀察等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品質(zhì)進行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品質(zhì)在“悅讀” 活動后獲得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哪些種類的“悅讀”方式使學習心理品質(zhì)得到提高。
3. 讓學生在“悅讀”活動中遵循閱讀規(guī)律,汲取文本中有益的營養(yǎng),領悟其中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培養(yǎng)積極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
4. 找到培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心理素質(zhì)的“悅讀”活動和“悅讀” 方式以及有效指導閱讀的方法。
二、“悅讀”活動的途徑
在“悅讀”活動過程中,我們圍繞以下幾個基本途徑開展實踐探索。
(一)積極營造良好的“悅讀”氛圍
“悅讀”是需要氛圍的,營造“悅讀”氛圍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起著很大的作用。第一,我們在各班級建立“悅讀”角、圖書漂流站,讓圖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圖書室借閱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圖書的推薦與交流,建立起一個好書的交換站。我們安排了每周師生共讀時間,讓我們的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外“悅讀”的氛圍中來,形成“我要讀書”的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第二,充分發(fā)揮我校八十年名校優(yōu)勢,重點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優(yōu)美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將精心裝裱、富有感染力的讀書標語張貼在校園、班級和圖書館、樓道的顯著位置。每間課室都裝裱了富有書香氣息的讀書名言,如 “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薄白x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第三,開辦“童心電視臺”和“童心小主人廣播站”,在學校網(wǎng)站上開設“品味書香”專欄。校園二樓小天臺更是每一個學生朗讀背誦的小天地,學校讀書書櫥宣傳欄也定期更換方法指導及家庭“悅讀”的圖片、文字。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jié),似春風送暖。優(yōu)美恬靜的校園和鮮明、自然、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孩子們營造了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fā)了學生“悅讀”的熱望。
(二)保證“悅讀”時間
各班級根據(jù)不同的“悅讀”活動主題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為班級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了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悅讀”,在每周規(guī)定的“悅讀”時間翻閱課外的書報,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悅讀及指導外,我們還在寒假、暑假期間制定了學生課外“悅讀”的計劃,布置了閱讀的數(shù)量。
(三)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避免盲目性
學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我們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yōu)劣。推薦的讀物注重思想性、文字規(guī)范性和知識性兼顧,內(nèi)容生動有趣,知識性強,易于被學生接受領會。同時,推薦讀物的內(nèi)容和形式盡可能與課內(nèi)閱讀取得某種聯(lián)系,或選擇與課文作者、歷史背景相關的內(nèi)容,或與課文內(nèi)容、形式相關的文章等,使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悅讀”相互促進。堅決杜絕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刊在學生中傳閱,造成種種不良影響。
(四)積極開展“悅讀”指導活動
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效率,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的方法,精讀、略讀和速讀。在進行課外“悅讀”的時候,根據(jù)需要,自己靈活地選擇閱讀的方法,使整個的閱讀能迅速有效。同時,要求學生努力做到三個結合:①讀書與正確的衛(wèi)生習慣想結合。教育學生在“悅讀”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讀書的姿勢,注意用眼的衛(wèi)生;②讀書與思考相結合。只有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③讀寫結合。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素材和寫作的范例,從讀到寫,從模仿到獨立的創(chuàng)作,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簡捷的途徑。
(五)注重閱讀的積累
適時地教給學生閱讀積累的方法,使他們的“悅讀”能更為有效。①做好讀書日記。②建立閱讀反饋表。學生畢竟是孩子,讓他們堅持課外“悅讀”,持之以恒地自覺融入書海中,確實不易。為此我們可以采取“閱讀反饋表”的方式以督促學生“悅讀”,具體操作是學生到學校圖書室或班級圖書漂流站借閱一本書,就發(fā)一張“閱讀反饋表”,學生讀完后必須填寫好反饋表,方可再借一本書。反饋表上要學生填寫作者、主要內(nèi)容、精彩片斷、百科小知識等,督促學生借了書就認真看,不要借書時興致勃勃,借完后就不再過問。③撰寫好書推薦卡。在閱讀了一本好書以后,讓學生通過好書推薦卡的形式將這本好書推薦給自己的同學。在撰寫好書推薦卡的同時,學生對所閱讀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領會,對閱讀的材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在動筆的過程中,提高了寫作的能力,增強了歸納、概括的能力。④寫好幾篇讀后感。指導學生在讀了文章以后抒發(fā)自己獨特的感受,發(fā)表自己對書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見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表達獨特見解的能力及欣賞、分析、判斷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達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確的情感意志、審美情趣及價值觀。
三、”悅讀”活動形式
(一)形式多樣主題活動
1. 開展“品味書香,書香溢園”系列悅讀節(jié)活動
為了激發(fā)學生“悅讀”的興趣,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心手相連·共沐書香”、“飄飄書香潤童年,最是書香能致遠”、“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閱讀經(jīng)典,享受快樂”、“好書伴我成長”、“書香飄校園”、“勵志·尚德”、“款款攜書行 幽幽書香情”、“與美文為友,與美德同行”等主題悅讀節(jié)活動,讓他們親近書本,喜愛讀書,呼吸書香,快樂遨游書海。
2. 開展“誦中華經(jīng)典,傳承傳統(tǒng)文化”系列誦讀活動
為繼承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升學生古詩文閱讀、欣賞、誦讀的能力,我校舉辦了一系列的誦讀活動,誦讀《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內(nèi)容。有“讀千古詩文,做謙謙君子”誦讀比賽,“親近美文,享受閱讀”親子誦讀比賽,講演歷史故事比賽,“賽詩會”、成語故事賽、古詩文閱讀知識競賽,以誦讀為主,輔以伴奏、伴舞等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
3. 開展“與書同行 潤澤童年”“悅讀”征文比賽系列活動
把優(yōu)秀作文進行編輯成冊,如“讀科學圖書,講科學家故事”征文比賽、“科學與我”系列征文比賽、“詩潤南國”兒童詩創(chuàng)作比賽,“同心”作文比賽等,還進行創(chuàng)作班級閱讀口號比賽、“書香四溢”制作書簽、班刊比賽、“品味書香”讀書筆記評比和展覽、“閱讀歷史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手抄報比賽等,各項比賽不斷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閱讀深度和閱讀品位。
4.“悅讀”記錄冊,大力提高閱讀積累的質(zhì)與量
引導學生每月完成學校自行設計的《品味書香課外閱讀記錄冊》(上、下冊),《記錄冊》按月份進行編排,內(nèi)容包括:一至六年級課外“悅讀”推薦書目和必背篇目、我的“悅讀”計劃、我的“悅讀”記錄、讀書記錄卡、閱讀知識考考你、我的背誦記錄、好書美文推介表、閱讀評價、親子共讀記錄表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潛心閱讀經(jīng)典美文,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領略中外名著,吟詠古今詩文,進行有效積累,貯存一定的語言材料和語言范例,習得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大力提高了閱讀積累的質(zhì)與量,受到師生、家長的好評。
(二)評價導向,保障課外“悅讀”活動健康發(fā)展
評價功能在課外“悅讀”推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們一手抓活動,一手抓評價,保障課外“悅讀”活動健康發(fā)展。在悅讀節(jié)活動中評選了“‘十佳圖書角”、“讀書小明星”、“親子共讀獎”、“書香班級”、“書香家庭”、“小蜜蜂悅讀之星”、 “課外閱讀優(yōu)秀指導老師”等以此引領學生熱愛讀書,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外“悅讀”熱情。
(三)“悅讀”活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教師們在參與活動中都認識到,要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教師更要愛讀書,做榜樣。在課外“悅讀”的指導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今后的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水平。
(作者單位:廣州海珠區(qū)同福中路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