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要】本文從高中古典詩詞教學出發(fā),探討在詩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如何滲透“人”“文”思想。文章分別從課前關注詩詞發(fā)展和個性特征、學生個體特征,課上關注詩詞情境和學生情感態(tài)度,課中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課堂的節(jié)奏,課后關注教后反饋和詩詞意境拓展等方面論述了“文本”“人本”“人文”“人格”思想的滲透。
【關鍵詞】詩詞教學;文本;人本;人文;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江蘇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要求:“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边@一要求恰是尊重了詩詞的文體特征和人文教育功能,這也為我們的詩詞教學指出了方向——關注詩詞的文本特征,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以培養(yǎng)人文精神、塑造高尚人格為目標。
一、關注詩詞特征和學生個體特征——樹立“文本”“人本”思想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指標所做的基本規(guī)定,是新課程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三個功能性基本要求。一個優(yōu)秀的教者不僅要關注詩詞特征還要走進文本,巧設三維目標,更要與學生溝通交流,貼近學生,讀懂學生真正的需求,要樹立“文本”“人本”思想。
首先,關注詩詞發(fā)展特征,抓“文本”。關注詩詞的發(fā)展特征確立知識與技能目標。詩詞的發(fā)展既包括橫向的發(fā)展又包括縱向的發(fā)展。橫向發(fā)展特征是就同一時期詩詞所具有的特征而言的,學生明確同一時期詩詞所具有的共同和不同之處,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同時,教學才能起到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果,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春雨潤物般地實現。
其次,關注詩詞個性特征,抓“文本”。關注詩詞的個性特征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每首詩詞都有自己的特色,關注詩詞的個性特征才能充分展現詩詞獨特的藝術性。即使是同一時期的詩詞,文本特色不同,設置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也就不同。如盛唐詩歌的《望月懷遠》和《山居秋暝》就有很大的不同,詩人張九齡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派日臻成熟,本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
再次,關注學生個體特征,抓“人本”。關注學生個體特征設置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每個學生的個人素質(領悟能力、學習習慣、遷移運用能力等)是有差異的,不同班級、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經驗或經歷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感受文本蘊含的感情以及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是有差異的,教者不可用一成不變的標準衡量學生的感悟情況。
二、關注詩詞情境和學生情感態(tài)度——樹立“人文”“人格”的教育理念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時期,也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階段,教師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使學生得到陶冶,受到教育,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形成高尚“人格”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啟發(fā)其情感,去體驗詩詞的藝術美。
首先,關注填補留白悟情境,抓“人文”。詩詞之所以具有鑒賞的價值就是因為其留有似斷似續(xù)的藝術空白。在誦讀欣賞時,運用想象對詩詞進行合理的填補或擴充,豐富原作的內容,從而深刻領會原文。尤其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出現由教師包辦講解整首詩詞意境的現象。這樣就會完全占去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點撥應有節(jié)制,語言要有分寸,不能絕對化,貴在有啟發(fā)性,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描畫自己想象中的圖景。
其次,關注情境激發(fā)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抓“人格”。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詩詞教學中,一定要關注情境激發(fā)的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抓住學生的“人格”教育。比如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具體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當然,詩詞教學中朗誦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知詩詞的感情基調的能力,通過朗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語言的體味能力。因此詩詞教學離不開朗誦,它是學習詩詞的重要途徑。
“讀詩的好處,就在于可以培養(yǎng)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古典詩詞中有相對固定的審美精神世界,如對祖國的熱愛、對友情的珍視、對自然的熱愛等。教學中在鑒賞各種主題審美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形成審美情趣,如對孝道的尊重、對禮儀的向往等。這對于構筑學生高尚的人生價值觀,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課堂的節(jié)奏——樹立“人本”思想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主,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教學中“人本”思想不可動搖。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展現課堂的節(jié)奏美感,課堂作業(yè)的設置是關鍵的一環(huán)。其一,課堂作業(yè)是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一般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二,課堂作業(yè)是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的有效方式,為了使課堂作業(yè)完成的情況能為教師反饋及時、真實、有效的信息,讓學生達到預期的練習目標,課堂作業(yè)的布置就要準確把握難度。此外,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重點,精妙恰當的設置問題,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關注教后反饋和詩詞意境的拓展——樹立“人文”思想
真正的課堂是生活,語文的“人文”教育要在實踐中延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課后的延伸和拓展不僅能加深對詩詞鑒賞方法指導的理解,更能讓學生體驗到不同風格和主題的詩詞,體會到詩詞中更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
誠然,在課堂教學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拓展詩詞意境,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這是對詩詞教學中“人文”性的鞏固和拓展。
綜上所述,“教學內容不應當僅局限于學科范圍本身,還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倍毺氐墓诺湓娫~教學,恰是這一目標的最好實現者。通過研究總結,筆者認為詩詞實踐教學中要關注“文本”、主張“人本” 、培養(yǎng)“人文”、塑造“人格”, 這是一個由基礎到深入,逐步升華人格的教學過程。當代教育豐富而廣泛,只有樹立這樣的“人”“文”滲透理念,才會不辱新時期教育的使命。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