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怡
【摘要】學為中心,就是要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學情分析為教學的依據(jù),以任務為學習活動的基本組成單元,以促進有意義的思維為教學活動的目的,以主動而有質量的參與為有效學習的標志,也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我想:現(xiàn)代詩歌教學能否在“學為中心”的引領下找到一縷陽光,進而打開其大門呢?
【關鍵詞】新課改;現(xiàn)代詩歌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處境,可以用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在《魯山山行》中寫的詩句來表達:“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的確,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作為初中語文老師來說感覺有點難。一是學生在詩的知識層面不寬,對詩品析鑒賞的能力層次不高,還有就是教師對詩的教學設計缺乏詩味與藝術性。由于種種原因,詩歌的教學與詩歌本身的韻味在教學中就無法得到落實。
現(xiàn)代詩歌是相對古詩詞來說的,現(xiàn)代詩歌語言含蓄、委婉,常常運用意象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語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它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再現(xiàn),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獨白,是學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讀者走進作者心靈的橋梁。
這次有幸參加瑞安市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優(yōu)質課評比,我感悟頗深,下面筆者就結合《雨說》來談談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詩歌教學需要質疑
“學為中心”肯定要明確學生想要學什么,鄭平教授也曾說教學前必須準確了解三個問題:“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還想知道什么?學生自己能夠解決什么?”只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我們的現(xiàn)代詩歌教學才能有效,了解學情,質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于是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討論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提問:
1.四月為什么是這么荒涼?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詩人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4.春雨是很舒服的,為什么要關起門窗呢?
5.文中七八節(jié)為什么反復說要勇敢的笑?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只有充分把握學情的情況下,一堂課才能順利展開,學習的本質就是自學。我覺得應該把所有學習任務交給孩子,讓學習成為質疑問題、篩選問題的過程。
二、詩歌教學需要背景
現(xiàn)代詩詞創(chuàng)作也特別鐘情于“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xiàn)。因此,我們讀詩,要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作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及寫作特色,這樣對于詩歌的內在意蘊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了。
《雨說》寫于1979年,與現(xiàn)在的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前文中提到大地是多么渴望雨的滋潤,“久旱逢甘霖”乃人生的一大幸事,應該是滿心歡喜的,可詩中的孩子們卻是“抗拒”,要究其原因,必須結合詩的寫作背景,于是我把“文革”內容一介入,學生馬上恍然大悟,是害怕,是受傷后的陰影,揮之不去……孩子們害怕,迎接他們的不是陽光燦爛,而是另一場的血雨腥風,所以“抗拒”。
同樣結合背景也就能準確把握詩中“笑”的內涵了,作者面對這樣一群有著心靈創(chuàng)傷的孩子,非常急切化身為雨來安撫受傷的心。學生自然就能明白要勇敢、樂觀、自信地面對眼前的以及將來生活中的困難。
通過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不必再深挖詞語,不必再苦思冥想,詩詞的意蘊可以說是一目了然了。所以重視作者寫作背景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更快速、更清楚地領會到現(xiàn)代詩歌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蘊。
三、詩歌教學要讀詩心
特級教師金戈先生曾說:現(xiàn)代詩不是要告訴我們什么,而是要去尋找詩人心靈的感覺,捕捉詩人的心跳,品讀詩人的詩心。那么詩人鄭愁予在《雨說》里的心跳是什么呢?詩人于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四歲,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父親參戰(zhàn),詩人跟著母親四處逃難,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那一段沒有歡笑的日子,永久地潛存在詩人記憶的深處。1949國民黨敗退,鄭愁予被迫來到臺灣。30年來,中國大陸與臺灣互不往來,不通航,不通商,不通信。視赴臺人員為敵人,骨肉分離,咫尺天涯。但詩人雖旅居美國卻時刻關注中國大陸,關注著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在祖國大陸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的時候,在《雨說》里,詩人化身為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這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既是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祝福,也是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愿。我想一個沒有鄉(xiāng)國之思的人是不會這樣身在異鄉(xiāng),心系祖國的。
聞一多先生曾說過,“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正是這樣的天賦,讓詩人鄭愁予視祖國是他們永遠的母親,文化的根。
唯有這樣捕捉詩人的心跳,才能讓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詩人的心靈脈搏,才能滿足學生更多的知識欲望。
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成功的教學是喚起學生興趣的教學。一堂完美的課不是解決了學生所有的問題,應該是引發(fā)學生去探索、去思考的課,為此我在課下布置學生作業(yè):
1.課外推薦閱讀鄭愁予《錯誤》,再次感悟鄭愁予的詩風
2.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和席慕容《鄉(xiāng)愁》,感受一代詩人的詩心
“學為中心”的教學定位已走上她的漫漫之路,她的模式和方案還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前輩、專家們琢磨、探究。對我而言,只要在心中能真正確定教學為學生的理念,一切的教學實踐就能有明確的指向性,那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也定能撥開云霧,迎來春暖花開的。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編輯:陳 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