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嬌
【摘要】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有數(shù)不清的優(yōu)秀詩詞傳世,它們代表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民族情感。詩是人類精神園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財產(chǎn),本文意在闡述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就拿詩意來說,只要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于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xiàn)?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在課堂上我精心設計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吟誦古詩文的熱情:組織學生進行個人賽,小組賽,表演賽,使得競爭的氣氛貫穿活動的始終;設計誦詩,對詩,唱詩,游戲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熱情高漲。
二、講究方法,深入研討
古代詩詞以寥寥數(shù)語,蘊含多種內容。以往的詩詞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課堂講析,將詩詞一字一句分離剖析,這樣做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妨礙了學生積累素材,影響學生詩詞素養(yǎng)的提高,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進步。相應的,教師思考之后應采取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再融于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jīng)歷、思想感情的外現(xiàn)。所以,在鑒賞詩詞之前應先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思想情感進行詳細的了解。比如,我們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勢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漁翁》中那種回避塵世、寄情山水的處世態(tài)度了。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jīng)歷及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大體了解詩詞所要表達之意,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大概的作者輪廓,初步掌握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特點以及社會風氣等,并將這些知識轉為自己所用,方便今后鑒賞其他類似的作品。
(二)品析名句,注意對字詞的推敲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亮錚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如《唐宋八大家叢話》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歐陽修和朋友出游,看見一匹奔馬踩死了一條狗,于是大家分別擬句描寫。有個朋友寫道:“劣馬正飛奔,黃犬臥通途。馬從犬身踐,犬死在通衢?!睔W陽修說:“字太多,又重復。在二十個字中,有兩個‘馬字,三個‘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復了。”另一個朋友寫的句子是:“有犬臥通衢,逸馬蹄而死之?!睔W陽修認為還是太啰嗦,于是提筆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幾個字,只存“逸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個字:“逸馬殺犬于道?!闭n堂上讓同學們評論一下字詞句運用的好處,大家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他優(yōu)秀詩詞。
(三)分析詩詞中的創(chuàng)作手法
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有很多手法,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在學習時就要具體分析,吸收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長處:①總結詩詞中的修辭。詩詞中往往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這些大多是通過各種修辭來表現(xiàn),包括:比喻、夸張、擬人等。如果學生能夠理解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解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與精神。以詩仙李白作品《秋浦歌》為例,其中以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出作者的愁緒,且讓人讀之如有親身經(jīng)歷之感。因此要想體會詩詞中作者的情感,可以由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入手。②了解詩詞中的虛實之意。詩詞中有時會采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人的情感如愁、恨等屬于抽象事物,因此在描述時殊為不易,為了使讀者更能體會詩詞中的情感,作者經(jīng)常會用夸張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創(chuàng)新,在于“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目的無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輕載重之喻,意新語奇,夸張奇特,想象驚人,已達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xiàn)主觀的情感。
三、啟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內容上以含蓄為主,因此在鑒賞時需要充分發(fā)揮腦中的想象力,才能得其意,悟其情?!按猴L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簡單幾個字,卻飽含了無盡境界。老師就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詩詞中的情境,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chuàng)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chuàng)造精神宣泄得淋漓盡致。
總之,古詩詞教學在課程標準新的理念指導下,應多實踐,多活動,走進生活,讓朗朗上口的古詩詞誦讀充滿校園。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