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惠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實施策略;教學觀念;教學
方式;師生關系;;研究內容;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7—0068—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現代社會迅速發(fā)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體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地位
研究性學習是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完善人格,從而促進其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只有親歷了認知的過程,才能獲得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其知識是干枯的、僵化的,很容易讓課堂失去活力與生機。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從直接接受簡單的知識結論轉向自主探索知識,讓學生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會用大量的附著、知覺等隱性知識系統(tǒng)作支撐,在不確定的、復雜的情境中親自探究,在探索過程中體驗發(fā)現的喜悅和成就感。
二、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互聯(lián)網、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yōu)槎鄻踊?,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壟斷者,教師的角色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參與者、引導者等進行轉換。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學習內容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將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而教師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因此,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者;要求教師要積極主動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求教師要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建立起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研究性學習內容
研究性課題內容的確定至關重要,它不但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更能確保研究性學習不流于形式,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目的。雖然數學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課題,但這并不完全適合于所有的學生。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不僅要使學生力所能及、符合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價值。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能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并將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于數學學習,使之拓展和加深。作為教師應認真分析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認知差異和興趣愛好,了解和把握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家庭背景,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設置結合學生實際的研究內容。
四、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學生在展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會得到提升,學習的過程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tài),從計劃的制定,資料、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方案的確定,到最后探究結果的呈現,都能折射出學生積極的進步。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于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更體現于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體現于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再沿用過去僵化的評價模式,要堅決反對通過單純考試等量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鑒定式評價,應大力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要充分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表現進行評定。
?笙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