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3-29
作者簡介:黃璀,女,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文學與傳媒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研究。
摘 要:近年來微博迅速發(fā)展,在推動公共事件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商家、媒體和網(wǎng)民等微博用戶的某些不當傳播行為極易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受眾對新聞議題的關注發(fā)生轉向、偏離,造成信息在理解上的誤差和損耗,阻礙著社會共識的達成。本文通過對該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的探尋,旨在找到降低信息失真的方法和措施,減少因信息失真帶來的“對話”不暢,提升微博在公共事件上進行探討、達成共識的效率,以推動公共事件的妥善解決。
關鍵詞:微博;傳播;信息失真;社會共識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062-03
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往往帶來傳播模式的更新?lián)Q代。自2009年8月新浪網(wǎng)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微博就正式進入了中文上網(wǎng)主流人群的視野。140字的微博文本可以傳播新聞信息,可以進行社交分享,還可以闡發(fā)觀點或者是宣泄情感。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2012年第三季度騰訊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07億[1],龐大的網(wǎng)民規(guī)模,缺失的傳播規(guī)則,也使得這種便捷的交流和溝通平臺成為各種謠言、傳言孳生的場所,各種觀點、情緒相互沖撞撕咬,也對共識的達成產(chǎn)生阻礙。這其中與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失真現(xiàn)象密切相關。
一、信息失真的內涵
所謂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離了客觀事物的真實狀況與一定的衡量標準”[2]。在信息的反映過程、傳輸過程和理解過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的是微博用戶在對新聞信息的接收過程中發(fā)生的信息失真現(xiàn)象,信息接受者由于各種原因產(chǎn)生對信息本意理解上的誤差,致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偏離客觀事物的真實狀況,受眾對新聞議題的關注發(fā)生轉向、偏離,甚至造成對新聞事實本身的誤解。
二、信息失真的原因
微博作為信息傳播平臺,準入門檻低,操作便捷,傳播迅速,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發(fā)布的節(jié)點,通過轉發(fā)、評論等方式將更多的態(tài)度、觀點、情緒匯集起來,成為民意的直觀表達,網(wǎng)絡輿論的形成也使得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yè)商家等在進行決定某項決議或采取某種行動時,更注意傾聽并進行反饋,這已然成為了微博時代中政府與民眾、商家與消費者乃至不同階層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但是,由于信息失真造成的民意表達不暢,會降低這種“對話”的效率,甚至陷入困境。因此探討信息失真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舉措,降低誤解所帶來的溝通障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商家:營銷策略導致的信息失真
微博傳播具備即時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往往能夠成為輿論的焦點,引發(fā)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本低、效果好、短時間內的聚集效應,也使得微博成為廣大商家競相爭奪的營銷平臺。營銷方式除了直接策劃線上、線下活動外,還可以在熱點新聞事件的微博評論中直接進行廣告宣傳,利用熱點新聞事件擴大企業(yè)品牌的影響力。例如,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在2013年10月17日9︰35發(fā)布了一條“中風老人猝死銀行 讓兒代取錢屢遭拒”的微博,截止到18日10:30共產(chǎn)生了3814條評論,絕大多數(shù)的評論是圍繞新聞事件闡明觀點,但也有個別評論是借熱點新聞進行自我宣傳炒作,微博用戶“@完善中的菲菲”就發(fā)布了一條微博:“學管理,學營銷,領導力提升,建議大伙關注一下“@1001個管理故事”?,趣味管理故事,管理心得,語錄分享?!边@種宣傳策略有時會淹沒在幾百、上千條的評論中,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有時也能產(chǎn)生良好的宣傳效應,轉移人們對新聞事件本身的關注。
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在微博上引發(fā)了大量的關注,然而一條關于杜蕾斯的微博卻轉移了廣大用戶的目光。微博用戶“@地空搗蛋”發(fā)布的一條微博:“北京今日暴雨,幸虧包里還有兩只杜蕾斯”,大約5分鐘后,“@杜蕾斯”官方微博發(fā)表評論“粉絲油菜花?。〈蠹亿s緊學起來??!有杜蕾斯回家不濕鞋~”并轉發(fā),20分鐘后,“杜蕾斯”已經(jīng)占據(jù)新浪微博一小時熱門榜第一名,當晚24︰00,這條微博轉發(fā)量超過5.8萬,成為了6月23日新浪微博轉發(fā)排行榜第一名,而關于北京當日暴雨這一新聞事件則退居其身后,杜蕾斯成功地吸引了受眾的眼球,而新聞事件本身的意義就失落在商家成功的宣傳策略之下了。
(二)媒體:為博眼球導致的信息失真
媒體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減少因偏見、歧視造成的報道明顯的傾向性,這對于受眾更好地接收、理解和利用信息都是有利的。但激烈的媒體競爭有時會導致記者急功近利,通過夸大新聞事實、制造煽動性的標題或導語,以引起受眾的關注。這種為博眼球造成對新聞信息的損害,會造成受眾對信息本意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不利于事件在充分討論基礎上達成共識,促成良性發(fā)展。
2013年2月22日,李雙江之子李某某因涉嫌輪奸案被刑事拘留,自從事件經(jīng)由媒體曝光以來,一直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李某某因其權貴子弟的身份背景和囂張跋扈的行事風格,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案件本該沿著司法機關的相關程序,按照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完成偵查、起訴、庭審、判決等各個階段,但由于媒體對案件過于密切頻繁的關注,使得事件儼然變身為一臺“娛樂大戲”,各種信息交融混雜,各種傳言風生水起,各種侮辱謾罵和情緒對峙充斥在微博上,受眾也就模糊了對事件本應該關注的焦點。其中,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的立場偏執(zhí)、事實不清等問題,更是攪渾了這一出“鬧劇”。某媒體在報道中描述,李某某與另4個男子一道在五道口一酒吧內將一醉酒女孩帶到湖北大廈一房間,輪流與女孩發(fā)生性關系。網(wǎng)友質疑“輪流發(fā)生性關系”的措詞或暗示將不以強奸定罪,引發(fā)激烈爭議。新浪微博將該詞列為熱點話題,有384003條相關討論。而該消息來源北京警方表示從未有“輪流發(fā)生性關系”一說;6月27日媒體報道李某某代理律師薛振源辭去為李某某涉嫌強奸案的代理律師工作,微博認證用戶“傳媒老王”上傳某紙媒版面照片,報道標題《李天一他媽的要求高 律師不干了》迅速引發(fā)網(wǎng)絡圍觀,一小時內的評論量就超過2000條,網(wǎng)友紛紛調侃“神標題”。無論是網(wǎng)友紛紛吐槽“輪流發(fā)生性關系”,各種神造句、調侃催生這一2013年網(wǎng)絡熱詞的誕生,還是由新聞標題引發(fā)網(wǎng)民對李某某母親的冷嘲熱諷,乃至于對記者在報道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交口稱贊”,都轉移了受眾對案件本身的關注,容易引發(fā)輿論審判,影響司法公正。
(三)網(wǎng)民:宣泄情緒導致的信息失真
微博的匿名性使得很多微博用戶在發(fā)表評論、轉發(fā)微博時,往往會忽視對信息真實客觀與否的把關,而更傾向于在傳播的過程中附帶情緒性意見。微博“總體上是一種社會情緒集中表達的地方,它整體的輿論場就帶著濃厚的情緒色彩,排斥理性,排斥邏輯”[3]。微博在短時間內能夠呈幾何性爆炸式擴散,夾雜的各種情緒便更具有鼓動性和煽動性,打著反抗精英的鮮明標簽,不顧客觀事實一味對弱者同情支持,一方面能夠獲得最多的關注和最強勢的轉發(fā),但另一方面卻稀釋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性,缺乏邏輯的主導,往往使事件偏離了其原本的發(fā)展軌跡,給妥善處置和解決帶來障礙。
2013年7月20日,山東籍殘疾人冀中星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B出口外引爆“土炸彈”,造成巨大爆炸聲和其本人受傷,所幸無他人傷亡。事發(fā)后人們發(fā)現(xiàn),冀中星曾聲稱遭受不公平對待,甚至自己的致殘也系當年被廣東東莞“惡治安員”毆打所造成,他多次上訪均無滿意結果,媒體報道、披露后情況也無明顯改善,遂采取了上述行為。在公共場合引爆炸彈涉嫌違法,但奇怪的是,冀中星的行為卻沒有引來多少唾罵和譴責,相反卻獲得很多支持,在騰訊網(wǎng)發(fā)起的“對冀中星的行為,你持什么態(tài)度”的網(wǎng)絡調查中,有154699位網(wǎng)友投了“同情”,占到總投票數(shù)的96%,“譴責”的僅有4%[5]。支持者們更傾向于將冀中星描述成為一個弱者,一個因為受到不公平對待、維權無門才采取此種“大鬧”方式以期引起各方關注的“可憐人”。顯然,這種由情緒主導的“站隊”使得大眾容易模糊“犯罪”和“維權”之間的區(qū)別,美化暴力行為很有可能造成對暴力的本身的鼓勵,從而引來更多的效仿者,對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2014年2月9日由廣東東莞的掃黃行動而引發(fā)的微博輿論,也同樣存在這種非理性的網(wǎng)絡狂歡。2月9日上午,央視對東莞市部分酒店經(jīng)營色情業(yè)的情況進行了報道,當日下午,東莞市共出動6525名警力對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娛樂場所進行兩輪檢查,并針對節(jié)目曝光的12處涉黃場所進行清查整治,事件通過微博持續(xù)發(fā)酵,在輿論場中卻出現(xiàn)了“東莞挺住”這樣裹挾著諸多情緒和意味的熱詞,微博大V“@作業(yè)本”在9日發(fā)微博稱:“平安東莞!?。√煊訓|莞?。?!東莞挺住?。?!東莞不哭?。?!”得到近2萬條點贊、3萬6千多條轉發(fā)和2萬1千多條評論,“@吳主任”的“東莞挺住,今夜我們都是東莞人!”倡議也已轉發(fā)超過1萬次。截至2月10日11:00,新浪微博上“東莞挺住”的話題引來近30萬網(wǎng)友參與討論,居于熱門話題榜首[6]?!皷|莞挺住”一詞包含了對央視報道角色錯位的揶揄、對“小姐”這一弱勢群體的同情或者是惋惜于“東莞”作為“性都”圖騰式存在的轟然坍塌等信息解讀,這些情緒不斷萌生、發(fā)酵,在微博上形成一種怪異的輿論氛圍,也引發(fā)了持不同觀點的人的相互攻擊、辱罵,而原本存在于新聞報道中的肅清社會風氣、弘揚法治精神的議題被忽略。非理性的情緒宣泄模糊了對事件是非對錯的探討,同時也對社會共識造成傷害,不利于事件的推進和發(fā)展。
三、信息失真的對策
微博是一個網(wǎng)絡公共平臺,每個人都擁有如何接收、理解、使用信息的權利,信息的傳播也自有其一套規(guī)則,但筆者認為,微博的信息傳播需要有一套內在的規(guī)則和范式,減少因信息失真帶來的“對話”不暢,畢竟,目前的中國社會需要通過一個話語場域實現(xiàn)意見觀點的交流和溝通,以期達成某種社會共識,推動社會更好地發(fā)展。
微博需要加強管理和疏導。微博的管理目前還缺乏法律方面的規(guī)范,僅僅依靠用戶的自律,是無法根本消弭微博在信息傳播中各種虛假信息、情緒性意見瘋長的風險。盡管2012年3月16日,新浪、搜狐、網(wǎng)易、騰訊四大微博網(wǎng)站全面實行實名制,這一舉措被看作是對微博進行嚴格管控的結果,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虛假信息進行注冊,身份認證也不是強制性的,這削弱了實名制在微博傳播中能夠起到的監(jiān)管力度。除了進一步落實網(wǎng)絡實名制,還需要加大懲治力度,完善事后追懲,對利用微博刻意策劃新聞熱點以謀取利益的不法分子以嚴重的懲處,以起到警示作用。
媒體的傳播行為需要規(guī)范。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接收者往往通過媒體所傳播的信息進行消化吸收,讀取其中的意義,完成對事件的理解,并進行信息反饋,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并影響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倘若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有失偏頗,偏離真實客觀的基本要求,那么對事件的討論和爭議就建立在一個不夠完整或者不夠牢固的事實基礎上,這樣的探討和對話只會加深矛盾雙方的分歧和對立,社會共識不能夠達成反而會加深社會階層的割裂和沖突,因此通過社會監(jiān)督、行業(yè)自律,加強媒體對信息傳播的把關和篩選,提升媒體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倫理,是亟需完善的傳播環(huán)節(jié)。此外,媒體還需要在信息發(fā)生失真時,通過議題設置、媒體評論等進行適時適度的引導,使圍繞事件的探討回歸理性和克制。
用戶需要學習如何“對話”。本文所探討的信息失真,是由于微博用戶在對新聞信息的接收過程中對信息本意在理解上產(chǎn)生誤差所導致,因此解決信息失真關鍵還是微博用戶本身的接收行為需要規(guī)范化、合理化,這就需要提升用戶“網(wǎng)絡對話”的素養(yǎng),例如對繁雜多元、魚目混雜的信息需要有自我判斷和篩選,不輕易被煽動性信息迷惑;講究說理的邏輯性,克制情緒性意見,多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事件;提高自我約束意識,加強網(wǎng)絡評論的自律性,對所發(fā)表的言論承擔必要的責任等等。當然,受眾網(wǎng)絡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過政府的鼓勵示范,通過媒體的宣傳教育,通過社會各界在具體事件討論中的磨合與努力。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矛盾叢生,社會共識的達成必然是艱難的,但是打造一個對話暢通、高效的微博平臺,相信對于很多存在爭議的事件的最終解決都是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 網(wǎng)絡傳播時代下的“微傳播”——微博傳播的特性與現(xiàn)狀[J].大眾文藝,2014(1).
2 蕭浩輝.決策科學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曹林.微博傳播的十大特點以及對言論生態(tài)的影響[J].新聞記者,2011(9).
4 公眾同情北京機場炸彈客[EB/OL].http://www.cn.wsj.com/gb /20130723/rlw091153.asp,2013.
5 如何評價冀中星的行為[EB/OL].http://view.news.qq.com/zt2013/ jzx/index.htm,2013.
6 央視曝光“莞式服務”:“東莞挺住”惹爭議[EB/OL].http:// comments.caijing.com.cn/2014-02-10/113895850.htm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