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賢霞
【摘要】課標對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要達到對游覽性課文的教學目的,無論是針對游覽性課文的特點,還是課標對閱讀的要求,采用“導游”的是很可取的,關鍵是如何運用好這一方法。
【關鍵詞】閱讀;導游法
“下面請作者當導游到頤和園的長廊吧?!薄罢堃唤M同學當導游,我們一起觀賞到萬壽山腳下向上看到的美景?!本瓦@樣,每學一個內容,老師請不同組的學生自由讀或齊讀后畫出每個內容描寫了哪些景物,說說把這些景物寫美的詞或句子。這是在一次聽課中,一位老師教學《頤和園》第二課時使用的教學方法?!额U和園》是一篇游覽性文章,作者在游中寫了五處的美景。這位老師選擇了“導游”的方法,很有創(chuàng)意,適合游覽性文章的教學,但在用上讓人感到了遺憾。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好“導游”這一教學方法的教學,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了解課文特點 把握課標理念
小學語文教材中,中高年級均編排有文字兼美的自然奇觀,有雄偉壯麗的山水名勝,聞名中外的自然文化遺產(chǎn),這些課文在描述中處處洋溢著作者對山河、名勝的贊美之情。這樣的課文具有以下特點:(1)語言優(yōu)美。(2)文脈清晰、過渡自然、結構嚴謹。(3)描寫具體。是學生進行寫景練筆的最佳例文。根據(jù)這些特點,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美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借助導游方法 激發(fā)讀書興趣
讀是語文學習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事,但讀的訓練絕不能像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要能讓學生在讀中揣摩文本中的情感,在把揣摩到的情感表達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中,這需要老師巧妙地引導。一位老師在教學游覽性課文《記金華的雙
龍洞》一文時,也用了“導游”這一方法,為激發(fā)學生去讀書,曾這樣引導:
師:下面我們按作者指定的這條路線一起去旅游一次,我們將在四個景點各設一名導游,同學們可選擇一處最喜歡的進行介紹。老師問問同學們,假若你是導游,應做好什么準備?
生:把這一部分讀熟,弄清這部分景點的特點。
生:邊度邊思考,然后把自己讀的內容中選擇出重點或難點設計成問題考考游客(其它同學)。
生:在介紹的時候,要加上導游的語言。
生:找出不懂的問題,以便向游客提問。
從這一教學片段可看出做一名導游的方法:(1)熟悉景點特點。(2)利用問題讓導游與游客互動,解除游中疲勞。(3)使用導游語言,給游客自然親切之感。其實實際生活中的導游能把各景點滔滔不絕、栩栩如生地講給游客,而對游客的提問又是對答如流,那是在講解前肯下功夫才對此了如子掌,加之多次講解,不斷積累,不停修改,才能介紹得如詩如畫,娓娓動聽。在語文教學中當好導游,自然要通過讀來熟悉課文內容,讓學生讀前,我們可播放旅游錄像片段或讓學生總結自己在實地旅游中見到的導游小姐的方法,這樣學生對導游產(chǎn)生感性認識,對讀產(chǎn)生欲望。像前面中老師教學《頤和園》利用的“導游”這一身份,只不過是把學生帶進了不同的旅游地點,把“導游”看成是游覽中的指路人,激不起學生讀書的熱情,學生沒用心去讀書,就不會熟悉景點特點,自然解說不成功。
三、擺正導游位置 加強語言積累
語文教學中的“導游”要建立在熟悉、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因為“導游”與“閱讀課文”有一共同點:那就是按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述。“順
序”和“特點”都需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去了解、去熟悉。因此,當好“導游”基礎還是“讀”,只有啟發(fā)學生去讀,才能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才能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領悟其中的表達方法,如果在讀中學會欣賞,實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就能避免“導游”照本宣科。讀讓學生心中有了貨,加之導游方法的滲透,促動學生在“導游”把讀懂的內容變成問題考“游客”,“游客”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教“導游”,雙向互動,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學中使用“導游法,無論放在教學的哪一環(huán)節(jié)都要建立在學生熟悉課文的基礎上。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導游法,用的恰當,就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在這一活動的空間里自由的想,好奇的問、盡情的說,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將悄然形成。
參考文獻:
[1]何愛香.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搞好課外閱讀[J].新課程學習:上.2013(7)
[2]李思堂.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J].祖國:教育版.2013(7)
[3]宮貴波.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略談[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