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 湯雪菲
摘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是以全面而完善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試圖通過對一系列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的分析來探尋融合理解方法論和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的有效途徑,最終形成一套能夠有效消弭社會科學方法論內在沖突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要概述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就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科學;就必須搞清楚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科學的內容、特點等;就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應用于歷史的具體的中國實際;就必須客觀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評價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關鍵詞:唯物史觀;實踐;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關于社會科學的認識
社會科學方法論從其建立時期起,便存在著內在的沖突,這種沖突的存在對于整個社會科學發(fā)展必然帶來不利的影響。眾多社會學家為了達到社會科學方法論內在沖突的消弭都做了許多嘗試,它們都是以推動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為目的的,這些嘗試主要體現(xiàn)在方法論整體主義與方法論個體主義相結合即人文科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法論相結合。針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我們從韋伯那里可以看出,韋伯雖然把人文科學當做自己研究的基礎,但同時也嘗試將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補充并與人文科學方法論相結合。而后,不同的社會學家也通過不同的立場與角度來試圖消解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之間的矛盾,并試圖建立一種可以綜合二者的合理的方法論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溫奇通過語言哲學角度進行的解釋與吉登斯“雙重解釋學”的方法。這些社會學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積極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
1、個體性與社會整體性的統(tǒng)一。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特點,決定了社會科學本身是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tǒng)一。從分析單位的角度來看,整體與個體絕對不能相互割裂,二者是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的。從發(fā)生學上看,個體與整體同步發(fā)生、同步形成、同步演進的;共時態(tài)的意義上看,個體與整體具有同構性。
2、實證性、說明性與理解性、體驗性的統(tǒng)一。對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研究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側重通過實證方法來客觀地分析事物的本質、結構、功能及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通過對行為者或社會事件的意義的理解來揭示事物表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兩種方法相互補充。前者主要多表現(xiàn)為自然科學的方法,后者多表現(xiàn)為社會科學的方法。
3、真理性與可錯性的統(tǒng)一。社會科學揭示了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具有真理性;但社會科學的真理不是絕對的、永恒的、而是可錯的和可變的。在社會科學中,人們對人的本質、世界的意義、生活的目的、以及關于什么是理想、幸福、正義、美丑、善惡等等,是很難在一定的時代獲得一個永恒的終級答案的。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一定的社會學說總會需要修改、完善。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作為總體上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在19世紀中期已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而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則至今尚未被系統(tǒng)地建構起來。盡管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看法所存在的嚴重偏差無疑是主要原因。人們習慣認為,既然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研究社會歷史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那么就沒有必要研究和建構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誠然,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以來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但它只是一種一般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論,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一般的哲學方法論,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之問是一種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它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提供一般的方法論指導,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聯(lián)結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和橋梁,因而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可以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來直接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看法是偏頗的。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豐富歷史唯物主義,很有必要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這一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四、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特點
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與以往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實踐性。首先,“現(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強調歷史性研究的出發(fā)點。將“現(xiàn)實的人”界定為“現(xiàn)實的個人主體,是個體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統(tǒng)一”,“這些從事活動進行物質生產的個人因此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逼浯危瑥闹黧w和客體相結合的維度去考察對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所強調的社會實踐活動基礎上的,“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僅僅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xiàn)實、感性,忽略了唯物主義作為人的感性活動,作為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再次,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強調作為社會生活本質的社會實踐在整個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后,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從根本上區(qū)分了舊唯物主義與新唯物主義,將“市民”社會與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從哲學基礎開始便做了明確的界定。
五、應用于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既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也不同于作為一般哲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在積極揚棄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其核心是具體的社會實踐觀)為基礎,通過融合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中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建構而成的。
隨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踐的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時期由抽象到具體的上升發(fā)展,隨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新的偉大實踐的進一步結合、與中國文化以空前深廣程度的結合,以及社會科學基礎學科與新興學科的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形成具有中國氣派、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體系的良好勢頭。這個勢頭以改革、開放的實踐為基礎,以深沉的帶有新時代氣息的民族意識、充足的時代感情和清醒的現(xiàn)代觀念為廣闊文化背景,正在發(fā)展,并為建設中國新的社會科學體系開辟道路,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社會科學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只有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才能發(fā)展和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弄清社會科學與生產力的關系,以促進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的同步發(fā)展,全面繁榮。(作者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3]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楊富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4]溫奇.社會會科學的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系[M].張慶熊,張纓,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M].田佑中,劉江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