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林
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對技工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有課堂教學存在著體系不完備、導向不明確、評價主體和標準單一等問題,必須本著公平和效率結合、主客觀結合的原則來構建技工院校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 課堂教學 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是利用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就特定內容進行傳授的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最直接、最直觀和最重要的陣地或戰(zhàn)場。因此,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利用尤為重要。
一、當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備
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多注重課堂教學的教學過程和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忽視教學準備對教學的作用和對教學效果的考察以及對學生行為和學習效果的監(jiān)控,或是僅將教學準備階段歸結為侯課,缺乏對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授課氛圍的營造及安全制度的規(guī)范;教學效果考察過于寬泛和粗枝大葉,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也過于主觀和粗糙。
(二)課堂教學評價導向不明確
課堂教學評價應具有導向功能,能夠規(guī)范課堂教學行為、引導課堂教學改革的走向,而很多技工院校的課堂教學僅限于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和執(zhí)行的考察,卻不能彰顯課堂教學的目標,不能體現(xiàn)對操作能力養(yǎng)成和能力提升的要求,使技工院校的課堂教學評價與普通教學相類似或相等同,導向含混不清。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和標準單一
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現(xiàn)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執(zhí)行主體多為授課教師本人或教學督導人員,評價標準多為使用多年、更新滯后的評價標準,體現(xiàn)出濃厚的校本色彩,單一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往往呈現(xiàn)出氛圍過小、參照物過少、評價主觀性大的評價狀態(tài),加重了評價的不公平性和無效性。
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公平性和效率性結合原則
評價的目的是對比和改進,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評價機制之一,只有具備了公平競爭的氛圍,評價才能實現(xiàn)相互對比、互相促進的激勵功能,當然,課堂教學評價的手段也要具備效率性,無效或低效的評價只能浪費教學資源。
(二)可操作性與可重復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的鑒定和考核,是技工院校體系內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評價必須具備操作性和重復性,能夠適用于大部分課堂的評價,避免因時、因課而出現(xiàn)大相徑庭的評價項目和標準。
(三)主觀性和客觀性結合原則
由于評價主體的差異性,相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往往也存在著偏差,因此,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觀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盡量增加客觀性因素對評價的支配作用,這就需要我們采取量化標準,以更加實證的研究方法對評價因素進行規(guī)范和規(guī)劃。
三、課堂教學體系構建
(一)評價教師
教師評價是促成教師個人成長、專業(yè)成熟的重要措施,教師本身要理解評價、認同評價、支持評價,并學會利用評價所提供的信息,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
1.教學準備
良好、充分的課堂教學準備是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狀態(tài)和教學情境的基礎。教學準備系統(tǒng)包括:(1)課堂環(huán)境。應整潔、有序、開放;有學習氛圍,便于合作共享。(2)設備實施。應該配備齊全、擺放整齊、便于操作、維護良好。(3)安全防護。安全意識要深入學生心中,安全操作規(guī)程要嚴格,保證無安全隱患。(4)教案。應該內容準確、項目齊全、有引導力和感染力。
2.教學組織
教學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是取得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因素。教學組織系統(tǒng)包括(1)時間安排。應該松緊有度,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2)課堂組織。應組織得當、秩序良好。(3)師生互動。教師要注意教的時機,使用激發(fā)互動;注意教的藝術,使學生樂于互動;注意教的對象,促成全體互動。師生雙邊活動設計合理;開展的熱烈、有序。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教學內容系統(tǒng)要包括:(1)教學進度。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相匹配,體現(xiàn)微觀教學內容與時間安排的單節(jié)課或單位項目的教學安排。(2)知識量。應該盡量適中。(3)難易程度。選用大部分學生當堂可以接受的難度。
4.方法手段
教學手段系統(tǒng)應包括:(1)教法選擇。要求教師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并能進行優(yōu)化組合。(2)現(xiàn)代手段。實現(xiàn)再現(xiàn)、集成、交互、虛擬等多方面的教學功能,綜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與課程結合緊密。(3)項目貫穿,使教學過程目的性和針對性加強,教學目標體現(xiàn)顯著。
(二)評價學生
評價學生應該站在學生主體的立場上,在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上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教而異。
1.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是指參與教育評價活動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評價客體進行價值判斷的個人或團體。評價主體多元化能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評價主體系統(tǒng)主要包括:(1)校外評價(2)教師評價(3)學生自評(4)學生互評。
2.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制定要兼顧高技能和高素質,能就業(yè)和能夠持續(xù)發(fā)展,要建立以能力、素質為核心的評價制度和標準。評價標準包括:(1)標準選擇。堅持實踐與理論結合,結果與過程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結合,專業(yè)成績與能力評估結合,評價標準多元化,使用得當。(2)評價重點。應該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學生的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3)評價原則。要堅持客觀性、整體性、指導性和科學性,評價態(tài)度要多鼓勵,評價重點要注重過程,(4)評價結果。要注重發(fā)展,應該規(guī)范、公開、公平,評價后嚴密進行跟蹤改進。
3.評價方法
學生評價應該注重全面性和綜合性,注意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能量化的盡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使用定性評價。
4.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要綜合考量和綜合分析。(1)參與意識。尤其要重視課堂互動、項目教學等動手能力培養(yǎng)。(2)課堂知識。學生應該在授課時間內掌握課上所學的大部分內容,才能保證課后復習的效果和其他知識的持續(xù)攝入。(3)遷移能力。新舊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學習的遷移。教師在預設教學內容時,要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行預設,以便把握揭示知識的深刻程度。(4)綜合能力。包括基礎能力和從事某一專業(yè)應該具備的專業(yè)執(zhí)業(yè)能力和素質,是能夠將所學知識前后貫穿,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屬于是微觀評價的范疇,但是其在整個體系中是最基礎、最常用、最直觀也是最重要的層次,更由于其涉及的因素多而復雜,主客觀兼有、評價隨意性大、針對性較差,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成軒.高職課堂教學評價研究[J].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
[2]李惠.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0).
[3]鮑傳友.消解與重構:新課程情境中的教師權威[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