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對現(xiàn)代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賦予了新世紀教師新的歷史使命,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新的理念更好地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真正把新課標精神落到實處,是廣大教師面臨的最迫切、最實際的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尊重欣賞;學習情境;教學反思
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fā)生哪些變化呢?
一、關愛、尊重、贊賞學生
教育是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對學生有無“愛的情感”,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教育行為,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愛學生,就要尊重和贊賞他們。特別要注意尊重以下六種學生:①尊重智力發(fā)育遲緩的學生;②尊重學業(yè)成績不良的學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
而贊賞學生就應該: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對學生的贊賞和肯定所帶給他們的信心和動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而批評與之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二、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教學情境設計,就是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jù)一定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創(chuàng)造出某種認知情感和情感氣氛,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
1.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
例如,在二氧化碳用途的教學中,可以電影中舞臺上云霧繚繞的仙境揭秘作為引入,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學,學以致用,化學是一門貼近生活的科學,很具體,很實在,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其有一種通過學習不斷揭開生活中其他奧秘的欲望。
2.創(chuàng)設適合各種層面學生的教學情境
好的教學情境應既滿足個性的需求,也能拉大個體與個體的差距,適合各種層面的學生。
例如,在復習二氧化碳的制法時,請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寫出你所知道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評價出他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運用課內(nèi)外知識和自己的能力,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3.創(chuàng)設開放性情境
單一教學情境涉及的化學知識及模式單調,條件和結論十分明確,這類題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而開放性情境對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得出層次、范圍不同的結論。例如,請自己設計實驗證明鹽酸中哪一種粒子在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從而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感。
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權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地對話。
成長無法代替,發(fā)展必須主動?!皫еR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fā)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fā)展的主體。教師不應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營造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主動參與才有助于學生自覺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相關的思想方法,獲得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和發(fā)展的主動權,形成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在參與性活動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邁進。同時,教師不可能完全理解學生的思維,也不可能完全覆蓋學生的知識
面,這個時候,就應充分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他們就是最可利用的資源,一旦我們真的相信學生,真的把機會交給了學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人都很精彩。
四、教師本身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yè)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
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主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提高教
學水平。
“酸甜苦辣都是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是經(jīng)驗?!敝灰覀兣?,只要我們用全新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就一定會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者。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產(chǎn)生;新的教育觀念應當在教育教學試驗的探索之中逐步升華與
完善。
參考文獻:
李德林,徐繼存.課程改革三問[J].教育學報,2007(3).
作者簡介:黃曉華,四川省廣漢中學實驗學?;瘜W教師,德陽市教壇新秀,多次在市級學科教師教學技能展示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