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
摘要:“尊重差異”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指導我們實施新課程的基本準則。小學生存在認知、意志等多方面?zhèn)€體差異,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差異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新的增長點,實施差異教學,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途徑和辦法,在練習設計上也要使差異學生能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解決學習問題,讓他們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yōu)的發(fā)展。
關鍵詞:尊重差異;創(chuàng)新;練習設計
我們知道,小學同班的孩子雖說年齡相仿,學習內容一樣,但由于孩子的知識能力及個性特點、家庭文化等都存在差異,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接受、理解知識的快慢程度不一樣,以致學習上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數(shù)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毙抡n程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承認并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性,作為教師只有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不同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這才是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內外練習時也應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練習,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潛能。
一、練習設計體現(xiàn)趣味性,密切生活的聯(lián)系
眾所周知,學習的內驅力是學習的重要牽引力,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這種牽引力則會覺得學習枯燥乏味,從而變成一種單一性的接受性學習,影響學習效果,而這種內驅力就是學生學習的熱情。在關注學生差異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問題做了問卷調查,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們所調查得幾所學校的孩子對是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差異不大,但在年級上卻存在著區(qū)別,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低中年級的學生稍微偏低,而高年級學習效果的差異也較低年級更明顯,可見內部的學習態(tài)度是教學中必須關注的因素。作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和學習行為來激發(fā)班中所有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興趣。我們認為設計趣味性的練習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參與能力,在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時候可以用近似數(shù),什么時候用準確數(shù)時,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三道練習:1:阿姨準備接你和你的朋友去游玩,為了接你的朋友,她需要你朋友的地址,你認為提供一個近似數(shù)行嗎?2:你和三個朋友約好上午10:45在入口處會面,你認為將時間近似到11:00到達好嗎?3:你想買3個0.5元的游戲幣,還想買2.95元的包子,你有5元,你需要求出精確值才能判斷你的錢夠不夠嗎?這樣的設計改變了一成不變的練習呈現(xiàn)方式,容易激發(fā)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做練習的興趣,使他們感覺數(shù)學這樣有趣有用而且容易解決。
同樣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一位老師設計這樣的練習來貫穿全課,他先出示一個只露出直角的三角形,讓孩子猜是什么三角形,接著出示一個只露出鈍角的三角形,讓孩子猜是什么三角形,最后又出示一個只露出銳角的三角形,還讓孩子們猜測,學生脫口而出是銳角三角形,隨著老師從信封里抽出的結果,孩子都奇怪了,為什么呢?這樣的練習會產生讓孩子自己感到吃驚的效果,當然也易于激發(fā)學生的練習探索的興趣。又如在高年級的計算教學中,老師呈現(xiàn)了這樣一道非常有趣的練習題—猜數(shù)游戲:任意想一個數(shù)(不必說出),請將這個數(shù)加上3,再乘上6,再由積里減去所想的數(shù),再減去8,最后再除以5,只要對方說出結果,老師就可以立刻說出他想的數(shù)。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練習全班都愿意參與,他能克服學生對數(shù)學練習感到枯燥無味的心理反應,能讓孩子由興趣到探索,再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檢驗中產生新的興趣,從而進行自主、快樂地學習。
二、練習設計體現(xiàn)針對性,促進知識的鞏固
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班上的部分孩子模仿性很強,剛學完當天的知識時作業(yè)完成特別好,可是到了做綜合練習時,以前會做的或者做過的題目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錯誤。究其原因,是新舊知識互相干擾,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如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以后,有些同學就會分不清什么時候求周長,什么時候求面積。因此設計練習時,教師就要根據(jù)學生情況給練習變臉,設計一些有對比性的練習,讓它以新鮮的姿勢重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分析、判斷,來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教學中可設計(1)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有幾種擺法?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2)用16根1厘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幾種擺法?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請你畫出示意圖來說明。這些活動提供了蘊涵本課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思維的現(xiàn)實客體,讓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樣就把蘊涵在活動中的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這樣的練習題型新穎,便于操作,易于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
三、練習設計體現(xiàn)層次性,符合學生的學情
這里的層次性除了指練習要有梯度,要從易到難,從基礎到綜合以外,還特指對于答題要求層次化,允許有必做題與選做題,不做統(tǒng)一的要求。因為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能力不同,如果能在同一知識的背景下,設計出體現(xiàn)不同能力要求的習題,供學生練習時選作,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收獲,
例如在三年級的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復習課上,老師出示了這樣的一道選做題:先呈現(xiàn)以下一個長12厘米,寬9厘米的長方形,請你自主選擇問題進行解答,老師相信你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