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摘 要: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滿堂灌”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奪取“考試高分”的捷徑,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充滿“品德”味、“興趣”味、“生活”味、“人情”味、“實踐”味的“五味俱全”的思想品德課堂,從而讓思想品德課變得有滋有味,以其獨特的味道來吸引學生。
關鍵詞:品德 興趣 生活 人情 實踐
思想品德(以下簡稱思品)課是什么味?可能有人會說:“說教味,灌輸味,枯燥乏味。”這樣的回答對于每位思品教師來說,與其說是諷刺,倒不如說是悲哀。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滿堂灌”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奪取“考試高分”的捷徑,忽視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思品課的德育功能也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思品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開拓教育視野,去直面課改的新形勢,努力讓思品課變得有滋有味,以其獨特的味道來吸引學生。
一、目標確定重視“品德”味
“品德味”強調的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思品課立足于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者是人更本質的東西,是思品課的教學目標和落腳點。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從應試這一目的出發(fā),教師往往更重視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而忽視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關注。
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教師在上“敬人者 ,人恒敬之”(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一課時提問:誰是你崇拜的偶像?說說你的理由。學生1:我崇拜周杰倫。(下面一片應和的聲音)師:為什么?學生1:理由太多了,他的歌唱得好,有才,還非常酷。師:還有誰是你們崇拜的偶像?劉翔?楊利偉?(一位學生舉手,老師示意他回答。)學生2:我崇拜的偶像是希特勒。師(有些不自在):能說說你的理由嗎?學生2:希特勒很有政治抱負,而且有軍事才能。學生3:我贊同。希特勒從小家庭貧困,他一直不斷地奮斗才有后來的成就。師:……誰再來談談你的偶像。
案例中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對學生回答中出現(xiàn)的偏差拿不準是否該處理,對學生思想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沒有進行及時的引領,顯然這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不是靠一種教導,而是靠一種熏染,需要通過體驗來感悟和內化,從而進行道德認知和踐行的。作為思品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從而走好人生之路。
二、課堂設計要有“興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xiàn)有的思品教材在內容上改變了“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加強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教材變了,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改變,那么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會消失。教師如何使學生對思品課從“苦學、厭學”中脫離出來而變得“樂學、善學”呢?
在上“學會與人合作”(蘇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四課)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游戲,組織四個活動小組進行比賽,每組5位學生,在一個小口瓶內放入5個小球,看哪組最快拉出。游戲的設計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為了贏得比賽,小組內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學生通過比賽體驗這種直觀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怎樣與人有效合作。筆者也曾對初三年級一百多名學生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喜歡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具有幽默感的老師。的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對有趣的情景記憶深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靈活地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會使教學過程更加輕松、有趣、有效。
三、教學內容融入“生活” 味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是本課程的一個理念。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這就要求教師引入生活事件,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場景,營造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空間。
在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六課)一課時,將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問題呈現(xiàn)于課堂;討論誠信問題時,將社會上關于面對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的爭論引入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誠信的重要。一旦教師能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相融合,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書本知識的樂趣和重要價值,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更加主動、深入地進行探索,在體驗、感悟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充滿“人情”味
教育的本質在育人。教師應飽含深情、富于激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達到情理交融、以情動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充滿人情味的課堂必須是學生能真實、自由地表達他們觀點的課堂。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激勵學生探索的欲望,構建民主平等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和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也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學效果。
“公平、正義——人們永恒的追求”(魯教版)是初三思想品德的第一課,如何上好新學期的第一課,開個好頭,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課前筆者也預設好了幾個方案。下午第二節(jié)筆者到初三(2)班上課,快到教室門口時,卻聽到班主任在批評學生甲,而學生甲滿口不服氣,聲音比班主任還高。原來,班主任老師收到德育處的整改通知書:因學生甲亂扔廢紙到別班包干區(qū)(廢紙上有他的名字),扣1分。但學生甲說這不是他扔的,老師的批評對他是不公平的。因為快 上課了,班主任老師讓學生甲下課后再到他辦公室。上課鈴聲響了,但筆者想如果學生甲真是冤枉的,這節(jié)課他肯定不會有心思上,而且公平不就是今天筆者要上課的主題嗎?
接下來筆者沒有按預先設計的方案上課,而是對學生甲說:“既然你說這張廢紙不是你扔的,那么老師給你一個向全班同學申訴的機會,如果是冤枉的,老師應該向你道歉?!睂W生甲申訴了兩點理由:一、這張紙(英語小半張試卷)雖然有他的名字,但肯定不是他的,可以查字跡;二、他的英語水平不好,除了幾個簡單的單詞外,其他都不會,上面的閱讀理解題,他是絕對做不出的。從他說的兩點理由來看,這張紙確實不是他的,看他委屈的樣子可能真是被冤枉了。抓住這一事件,筆者對學生甲和全班同學說:“事實證明這件事可能不是學生甲所為,那么你們說老師對學生甲的批評公平嗎?有同學故意扔廢紙,卻讓別人背黑鍋,這對別人公平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公平、正義——人們永恒的追求這一課?!边@節(jié)課完全打破了原先的教學設計,公平的觀點被非常自然地引出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樂意接受你的觀點和教育。
有人情味的課堂要求教師要充分投入并始終保持高度熱情,以此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tài)。
五、課堂延伸增加“實踐”味
實踐性是思品課程的一個特征。 現(xiàn)有課程的設計和編排上,在每一課之后都設計了課外實踐活動欄目,內容包括活動目的、活動建議、活動方案等。課外實踐活動的功能在于通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擴展和延伸教材,以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教育和影響學生,增強德育的真實性和實效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一塊內容形同虛設,有的教師只是布置一下,沒有檢查和落實;有的教師干脆不上,沒有作為教學任務納入教學范疇。主要原因就是考試中不會考,不考就不教,就不學。但是我們知道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參與意識,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渴望去了解,不再滿足于課堂教學內容,渴望走向社會,了解當今社會生活實際。而在思品課程中增加課外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教材內容,提高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好這一欄目,把社會作為思品課教學的大課堂,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知識、受啟迪,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熃M織課外實踐活動時,要在方式方法上動腦筋,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在考評中從單一的個體評價向團隊協(xié)作評價轉變,從而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紤]到校外活動的特殊性,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程安排將活動與學校的德育活動有機整合,努力把學生從“學校的人”培養(yǎng)成“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劉德潤.思想品德課外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和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