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鵬
摘 要 大學生有更多的渠道接觸到西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墮落思想,同時,由于大學管理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學漸漸變得容易遲到、逃課等。這導致了高校學生的質量在不斷下滑。因此,如何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根據(jù)各個高校自身的特點、結合社會主義思想、融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構建符合時代、適合高校學生的勵志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作者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一些較為系統(tǒng)化的觀點。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勵志教育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Inspirational Ed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Yup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channels to access to Western hedonism, money worship and other degenerate ideas, and becaus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s the main part, the students with poor self-control gradually become easier to be late, skipping classes and so on. This leads to a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es to decline. So, ho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socialist ideology,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ild the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model system, it beco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ortant topic of research work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tivational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more systematic view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存在的問題
很多高校意識到勵志教育的重要性,也曾在校內推行勵志教育,但其結果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勵志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勵志教育附屬化。勵志教育未能形成系統(tǒng)、獨立的知識體系,只能附屬于人生觀等思想教育體系,在課堂教育中被輕輕帶過。有的高校曾組織一些名人開展勵志講座,但也是零打零敲,不能形成體系化,常態(tài)化。(2)勵志教育形式化。勵志教育的成績無法量化,教學成果無法明確展示。因此許多高校、教師學生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抱以走過場的態(tài)度,使勵志教育趨于形式化。(3)勵志教育教材僵化?,F(xiàn)代社會是復雜多變的,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也千變萬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內容千年不變,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這對學生來說,難免有答非所問,學非所用的感覺,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無所謂甚至抗拒的心理。(4)勵志教育應試化。中國教育應試化風氣嚴重,在分數(shù)為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只能照本宣科,學生也是為分數(shù)而學,為分數(shù)而背,考完就忘,完全達不到勵志教育的目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的內容
2.1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勵志教育的靈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勵志教育不是簡單地宣傳個人成功,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因此要始終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勵志教育的靈魂。
2.2 勵志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清朝末期,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強烈的屈辱感使許多中國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有的學者將中國的失敗歸咎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盲目地崇洋媚外,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受此影響,我國的勵志教育也片面地將個人在財富名利上的成功作為衡量人才成功的標準,而忽略了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實際上,西方價值觀中并不是將個人的成功作為成功的標志,而是將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多少作為成功的標志。我們沒有學習西方完整的人文思想體系,妄想學點皮毛就能成功,結果就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因此我們必須從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勵志教育的養(yǎng)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更有無數(shù)的英雄事跡,這其中可以提取教育素材是數(shù)不勝數(shù)。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勵志教育體系更符合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endprint
2.3 將職業(yè)中的勵志作為勵志教育主要內容
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否有指導作用是檢驗勵志教育成功的標準之一。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工作崗位前的最后一站,害怕參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對理想和現(xiàn)實工作之間的落差產(chǎn)生迷茫等是學生們常見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將職業(yè)中的勵志作為勵志教育的主要內容,鼓勵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屈不撓,堅持奮斗,積極進取,以自己的努力贏得未來。
另外,根據(jù)職業(yè)本身實踐性強的特點,我們可以將勵志教育與高校中的專業(yè)實踐課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培養(yǎng)勵志的信念和習慣。
3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的措施
3.1 勵志教育形式多樣化
高校的勵志教育應以課堂教育為主,同時輔以榜樣勵志、賞識勵志、社團勵志、自我勵志等教育形式。
第一,課堂上的勵志教育。首先,應構建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的勵志教育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層層推進。其次,要多設置課堂情景教學,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活潑的教學形式、濃郁的情感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則,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的圖像、影片、音樂等功能,通過聽覺、視覺、氣氛等多方面的刺激來激勵學生。第二,榜樣勵志教育。偶像崇拜是當今青少年重要年齡特征。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選取一些影視、文學或現(xiàn)實中的人物作為榜樣,號召學生向榜樣們的高尚情操和勵志事跡學習,從而達到勵志教育的目的。第三,賞識勵志教育。勵志教育,不僅包括逆境勵志,還包括賞識勵志。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贊賞學生,學生受到賞識后,即使受之有愧,也會在不自覺中產(chǎn)生自信心,或者產(chǎn)生“不負知遇之恩”的感激心態(tài),從而激發(fā)強烈的學習工作熱情。尤其當學生在逆境中時,教師的賞識更能撫慰學生的心理,樹立學生的信心,鼓舞學生的斗志。第四,群體勵志教育。高校社團是興趣相投的大學生聚集起來,共同為理想和興趣奮斗的地方。學生參加社團,不僅能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被社團積極奮斗的氛圍所帶動,潛移默化地達到勵志教育的目的。當然,學校也要對社團活動進行適當?shù)囊龑?,保證社團的良性發(fā)展。第五,自我勵志教育。勵志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鼓勵。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勵志品質,使學生不僅能接受別人的勵志教育,也能自主地開展自我勵志。
3.2 高校應大力支持勵志教育的開展和發(fā)展
勵志教育知識的研究、勵志教育體系的建立、勵志教育氛圍的培養(yǎng)、勵志教育的開展等等工作都離不開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應對思政工作者予以政策、物質、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并鼓勵全體教職工和社會各界一起參與到勵志教育的研究和發(fā)展中來。
目前我國高校的勵志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根據(jù)各個高校自身的特點,結合社會主義思想,融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構建符合時代、適合高校學生的勵志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各界的重要任務。我們期待有更多的人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勵志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一起促進勵志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宏松.高校勵志教育研究[J].才智,2011.44(11):102-105.
[2] 王茜.大學校園“勵志”教育電視節(jié)目的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1.45(12):201-204.
[3] 倪和琳.試論大學生的勵志教育[J].消費導刊,2011.65(12):55-57.
[4] 鄧江,王軍華.大學生勵志教育與自我激勵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88-89.
[5] 戴春平等.如何構建高校勵志德育教育新模式[J].茂名學院學報,2011.45(22):145-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