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
【摘 要】本文從營造“獵漁場”,打破“排排座”,變通“考試經(jīng)”,消除“恐懼感”四個方面展現(xiàn)科學教學的新思路。
【關(guān)鍵詞】科學課堂;新思路;教師的角色;考試評價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學教材有新的變動,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新課標明確提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個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茖W課堂需切實的打開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思路,將學生引入科學的神秘殿堂,去領略科學的輝煌成果,去感受科學的美妙神奇,去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最終得到一把開啟科學之門的金鑰匙。筆者試圖從實踐操作的層面做一些新的嘗試,打開科學課堂的教學新思路。
一、營造“獵漁場”“魚、漁、場”有機統(tǒng)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堪稱一絕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國基礎教育之扎實方面功績斐然。也正因如此,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似乎一直跳不出“授”這個圈子。由于“授”,難免有老師的居高臨下,課堂的秩序井然,學生的端坐恭聽,考試的問答規(guī)范……?,F(xiàn)在終又有了拓展,北師大肖川博士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肖博士之論的精辟之處在于他將魚、漁、漁場三體有機的結(jié)合,筆者認為應該是新課程的教育思想??茖W教學不是以獲得科學知識為終極目標,更不以“授受”為主要教學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和“獵取”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且立足于“科學探究”,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用、思的互動過程??傊?,我們科學教師不是奉送“魚”,也不是簡單的提供“漁”,而是在書山學海中,現(xiàn)實生活中,網(wǎng)絡世界中營造一個既生動豐富而又富有“獵漁規(guī)則”的“獵漁場”。“獵漁場”的營造無疑會使科學教學耳目一新,并是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發(fā)展。
筆者以七年級下“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例,授之以魚——知識。
有的教師先請學生觀看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如下圖),接著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講清了平面鏡成像特點,完成了課堂知識的落實,我們的學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特點。但是學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顯出厭倦,而且,知識的內(nèi)涵和重難點卻在無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漁——方法。
有的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和上圖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過多媒體演示并設問(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關(guān)系;4.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的關(guān)系),然后請學生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學手段,學生基本也能夠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教師營造的是一個仿真的,甚至是虛假的教學背景,學生接受仍是間接經(jīng)驗,沒有動手獲得親身體驗,并未真正領悟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的精髓。
例,授之以漁場——知識、方法、技能。
在教師指導下,每位學生動手完成圖(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且,教師可以適當拓寬學生思維,如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為什么選用薄玻璃板進行實驗?如果薄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實驗結(jié)果?如果用紙擋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還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變化?……
這位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連續(xù)并徹底地引導他們?nèi)カ@得新知識。教師營造了一個特定的“獵漁場”,創(chuàng)造科學獨特的意趣。學生在“獵漁場”中自由“翱翔”,發(fā)揮了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手段,探索科學的奧妙,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諧共處
新課程的實施讓我們改變了許多,但我們依然沒有打破“排排座”的課堂模式。教師仍在“圣壇”之上,學生仍在“圣壇”之下,講臺仍是師生的分界線。暫且不說令我們無比向往的歐美國家的開放靈活的教學模式。在港澳地區(qū),教室內(nèi)的課桌已不是傳統(tǒng)的整齊排列,而是圍成圓形,沒有講臺,學生四周圍坐,教師在中間自由走動。授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教學,提出問題,教師也會隨時根據(jù)學生的問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學生與教師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近距離的互動、交流。我們雖還不具有開放的課堂,但教師完全可以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于課桌走道之間,甚至可以適當走出教室,將課堂移至操場等某個特定的場所,縮短距離,平等交流。
筆者以七年級下“光和顏色”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然后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教學。
1.探究:陽光下圓形光斑的形成。
讓太陽光通過紙片上各種不同形狀(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觀察所有的像。學生可以很直接的觀察到:當小孔較小時,光斑有時是圓形的,有時不是圓形的;當小孔較大時光斑一定不是圓形的。并可以指導學生探討有的光斑并不是圓形的原因:與小孔的大小有關(guān);與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guān)。
2.實驗:太陽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臉盆里斜放一面鏡子,然后,試著把太陽光反射到白紙上。不斷地調(diào)整鏡子的角度,在某一個角度上學生可以觀察到七色的光。學生可以感性的認識到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互換,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氣氛中既獲得了活生生的知識,又體驗到思考探究的心理歷程,還鍛煉了獵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從營造“獵漁場”,打破“排排座”,變通“考試經(jīng)”,消除“恐懼感”四個方面展現(xiàn)科學教學的新思路。
【關(guān)鍵詞】科學課堂;新思路;教師的角色;考試評價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學教材有新的變動,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新課標明確提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個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科學課堂需切實的打開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思路,將學生引入科學的神秘殿堂,去領略科學的輝煌成果,去感受科學的美妙神奇,去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最終得到一把開啟科學之門的金鑰匙。筆者試圖從實踐操作的層面做一些新的嘗試,打開科學課堂的教學新思路。
一、營造“獵漁場”“魚、漁、場”有機統(tǒng)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堪稱一絕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國基礎教育之扎實方面功績斐然。也正因如此,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似乎一直跳不出“授”這個圈子。由于“授”,難免有老師的居高臨下,課堂的秩序井然,學生的端坐恭聽,考試的問答規(guī)范……?,F(xiàn)在終又有了拓展,北師大肖川博士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毙げ┦恐摰木僦幵谟谒麑Ⅳ~、漁、漁場三體有機的結(jié)合,筆者認為應該是新課程的教育思想??茖W教學不是以獲得科學知識為終極目標,更不以“授受”為主要教學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和“獵取”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且立足于“科學探究”,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用、思的互動過程。總之,我們科學教師不是奉送“魚”,也不是簡單的提供“漁”,而是在書山學海中,現(xiàn)實生活中,網(wǎng)絡世界中營造一個既生動豐富而又富有“獵漁規(guī)則”的“獵漁場”?!矮C漁場”的營造無疑會使科學教學耳目一新,并是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發(fā)展。
筆者以七年級下“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例,授之以魚——知識。
有的教師先請學生觀看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如下圖),接著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講清了平面鏡成像特點,完成了課堂知識的落實,我們的學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特點。但是學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顯出厭倦,而且,知識的內(nèi)涵和重難點卻在無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漁——方法。
有的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和上圖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過多媒體演示并設問(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關(guān)系;4.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的關(guān)系),然后請學生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學手段,學生基本也能夠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教師營造的是一個仿真的,甚至是虛假的教學背景,學生接受仍是間接經(jīng)驗,沒有動手獲得親身體驗,并未真正領悟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的精髓。
例,授之以漁場——知識、方法、技能。
在教師指導下,每位學生動手完成圖(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且,教師可以適當拓寬學生思維,如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為什么選用薄玻璃板進行實驗?如果薄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實驗結(jié)果?如果用紙擋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還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變化?……
這位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連續(xù)并徹底地引導他們?nèi)カ@得新知識。教師營造了一個特定的“獵漁場”,創(chuàng)造科學獨特的意趣。學生在“獵漁場”中自由“翱翔”,發(fā)揮了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手段,探索科學的奧妙,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諧共處
新課程的實施讓我們改變了許多,但我們依然沒有打破“排排座”的課堂模式。教師仍在“圣壇”之上,學生仍在“圣壇”之下,講臺仍是師生的分界線。暫且不說令我們無比向往的歐美國家的開放靈活的教學模式。在港澳地區(qū),教室內(nèi)的課桌已不是傳統(tǒng)的整齊排列,而是圍成圓形,沒有講臺,學生四周圍坐,教師在中間自由走動。授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教學,提出問題,教師也會隨時根據(jù)學生的問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學生與教師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近距離的互動、交流。我們雖還不具有開放的課堂,但教師完全可以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于課桌走道之間,甚至可以適當走出教室,將課堂移至操場等某個特定的場所,縮短距離,平等交流。
筆者以七年級下“光和顏色”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然后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教學。
1.探究:陽光下圓形光斑的形成。
讓太陽光通過紙片上各種不同形狀(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觀察所有的像。學生可以很直接的觀察到:當小孔較小時,光斑有時是圓形的,有時不是圓形的;當小孔較大時光斑一定不是圓形的。并可以指導學生探討有的光斑并不是圓形的原因:與小孔的大小有關(guān);與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guān)。
2.實驗:太陽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臉盆里斜放一面鏡子,然后,試著把太陽光反射到白紙上。不斷地調(diào)整鏡子的角度,在某一個角度上學生可以觀察到七色的光。學生可以感性的認識到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互換,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氣氛中既獲得了活生生的知識,又體驗到思考探究的心理歷程,還鍛煉了獵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從營造“獵漁場”,打破“排排座”,變通“考試經(jīng)”,消除“恐懼感”四個方面展現(xiàn)科學教學的新思路。
【關(guān)鍵詞】科學課堂;新思路;教師的角色;考試評價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學教材有新的變動,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新課標明確提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個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科學課堂需切實的打開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思路,將學生引入科學的神秘殿堂,去領略科學的輝煌成果,去感受科學的美妙神奇,去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最終得到一把開啟科學之門的金鑰匙。筆者試圖從實踐操作的層面做一些新的嘗試,打開科學課堂的教學新思路。
一、營造“獵漁場”“魚、漁、場”有機統(tǒng)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堪稱一絕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國基礎教育之扎實方面功績斐然。也正因如此,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似乎一直跳不出“授”這個圈子。由于“授”,難免有老師的居高臨下,課堂的秩序井然,學生的端坐恭聽,考試的問答規(guī)范……?,F(xiàn)在終又有了拓展,北師大肖川博士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毙げ┦恐摰木僦幵谟谒麑Ⅳ~、漁、漁場三體有機的結(jié)合,筆者認為應該是新課程的教育思想??茖W教學不是以獲得科學知識為終極目標,更不以“授受”為主要教學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和“獵取”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且立足于“科學探究”,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用、思的互動過程。總之,我們科學教師不是奉送“魚”,也不是簡單的提供“漁”,而是在書山學海中,現(xiàn)實生活中,網(wǎng)絡世界中營造一個既生動豐富而又富有“獵漁規(guī)則”的“獵漁場”?!矮C漁場”的營造無疑會使科學教學耳目一新,并是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發(fā)展。
筆者以七年級下“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例,授之以魚——知識。
有的教師先請學生觀看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如下圖),接著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講清了平面鏡成像特點,完成了課堂知識的落實,我們的學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特點。但是學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顯出厭倦,而且,知識的內(nèi)涵和重難點卻在無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漁——方法。
有的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和上圖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過多媒體演示并設問(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關(guān)系;4.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的關(guān)系),然后請學生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學手段,學生基本也能夠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教師營造的是一個仿真的,甚至是虛假的教學背景,學生接受仍是間接經(jīng)驗,沒有動手獲得親身體驗,并未真正領悟主動性發(fā)現(xiàn)式教學的精髓。
例,授之以漁場——知識、方法、技能。
在教師指導下,每位學生動手完成圖(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且,教師可以適當拓寬學生思維,如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為什么選用薄玻璃板進行實驗?如果薄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實驗結(jié)果?如果用紙擋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還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變化?……
這位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連續(xù)并徹底地引導他們?nèi)カ@得新知識。教師營造了一個特定的“獵漁場”,創(chuàng)造科學獨特的意趣。學生在“獵漁場”中自由“翱翔”,發(fā)揮了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手段,探索科學的奧妙,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諧共處
新課程的實施讓我們改變了許多,但我們依然沒有打破“排排座”的課堂模式。教師仍在“圣壇”之上,學生仍在“圣壇”之下,講臺仍是師生的分界線。暫且不說令我們無比向往的歐美國家的開放靈活的教學模式。在港澳地區(qū),教室內(nèi)的課桌已不是傳統(tǒng)的整齊排列,而是圍成圓形,沒有講臺,學生四周圍坐,教師在中間自由走動。授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教學,提出問題,教師也會隨時根據(jù)學生的問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學生與教師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近距離的互動、交流。我們雖還不具有開放的課堂,但教師完全可以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于課桌走道之間,甚至可以適當走出教室,將課堂移至操場等某個特定的場所,縮短距離,平等交流。
筆者以七年級下“光和顏色”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然后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教學。
1.探究:陽光下圓形光斑的形成。
讓太陽光通過紙片上各種不同形狀(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觀察所有的像。學生可以很直接的觀察到:當小孔較小時,光斑有時是圓形的,有時不是圓形的;當小孔較大時光斑一定不是圓形的。并可以指導學生探討有的光斑并不是圓形的原因:與小孔的大小有關(guān);與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guān)。
2.實驗:太陽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臉盆里斜放一面鏡子,然后,試著把太陽光反射到白紙上。不斷地調(diào)整鏡子的角度,在某一個角度上學生可以觀察到七色的光。學生可以感性的認識到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互換,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氣氛中既獲得了活生生的知識,又體驗到思考探究的心理歷程,還鍛煉了獵取真知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