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小學美術欣賞課因學生年齡、經驗等的不足,實屬特殊,本文從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小學美術欣賞課,分析了小學生的欣賞心理及慣性和目前小學美術欣賞課所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緩解措施,為實現美術欣賞課的目標而奮斗,為發(fā)展我國美術教育而奮斗。
【關鍵詞】小學生 " "美術欣賞 " " 欣賞心理 " "問題 " "對策
一、小學生的欣賞心理及慣性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在生活和學習各方面的經驗不足,但是他們童真的感覺和知覺是很敏感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學生的美術欣賞心理以及慣性:
1. 強烈的視覺效果。首先是對比鮮艷亮麗的顏色,能迅速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比如紅配綠、紅配藍、黃配紫等鮮明的顏色搭配,他們會樂于接受,然后去感受,就算我們把黑白作品和彩色作品一起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顯然會對彩色作品的反應強烈很多;其次造型的大小,不管是一個物體還是顏色在畫面上所占的面積大小也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注意,使他們產生不同的反應。
2. 第一印象。小學生是童真的,所以他們在欣賞作品時候會用最童真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憑借自己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心理學上屬于無意識,有意識性較弱,受主觀意識的牽制性大,在欣賞作品時總是領會片刻就會心滿意足。
二、目前小學美術欣賞課存在的問題
1. 師資。學校在美術課程和美術老師方面投入不夠,專業(yè)的美術老師可能身兼數課,根本不能一心一意投入美術,還有美術老師的專業(yè)素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欣賞能力,如美術老師對美術理論知識的修養(yǎng)程度,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觀點,講授中無形地暗示和引導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忽略學生自己判斷和欣賞的觀點,從而影響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2. 教學方法。小學美術欣賞課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教法,最常見的是解說型教學,它是指教師對美術作品及欣賞知識的一系列講解。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陷入知識灌輸和被動接受;其次是問答型教學和討論型教學,它們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的一種互動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主導,這兩種方式相對而言是很理想的,但是容易出現課堂紀律渙散和討論話題偏離。最后是自由型教學,它指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時間、地點和美術作品,它的優(yōu)點是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但是它可能會導致有些學生掌握了欣賞的能力,而另一些學生沒有掌握。
三、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1. 學校和美術教師應該重視美術欣賞課。首先,學校應該支持學校的美術老師工作,并擬定相關的美術工作原則和方法,以高標準高指導學校的美術老師工作;美術老師應該重視自己理論素質、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美術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去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熱愛。其次,美術老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廣泛搜集相關資料,讓美術欣賞課的內容更有趣味性,讓學生快樂接受、快樂學習。
2. 教學內容要與小學美術欣賞心理相結合。小學的美術課程集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為一體,美術欣賞課程通常是在每節(jié)課都會出現,所以一目了然,各種知識都是有必然的聯系,但是相對于成人來說,小學生的欣賞能力還處于低層次,他們更多的是運用自己僅有的知識和經驗,甚至第一印象,所以美術老師在講解中一定要有側重,把其中的內容梳理清晰,不僅是個體知識,還有整體聯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欣賞方法,形成正確的欣賞觀點。在美術欣賞課堂中,美術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只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真正的審美天地應該是學生在以后的欣賞實踐中自己去體會和探索。
3. 充分發(fā)揮學生欣賞的自主性。美術欣賞不是美術老師單一的美術知識灌輸和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老師適當指導的。美術老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討論和想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感受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欣賞。
總之,要上好美術欣賞課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fā)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中去發(fā)現美和欣賞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使美術欣賞教學成為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力手段”。
【參考文獻】
[1]楊婷.關于小學美術欣賞課的幾點思考[J].金色年華,2010.
[2]周薇.如何上好小學美術欣賞課[J].管理觀察,2009.
[3]高杰.談如何上好小學美術欣賞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
[4]祝素江.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美術欣賞課[J].教育研究與實踐,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