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指出:“無論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學生在閱讀時領(lǐng)會句意,把握文意,概括要點,探究內(nèi)容,感受意韻,無不建立在理解詞義的基礎(chǔ)上?!钡?,審視我們當前的詞語教學,我們往往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出示生字新詞,然后用不同方式帶領(lǐng)學生認讀,交流對詞語的初步理解,就進入文本閱讀。細細探究下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詞語教學存在如下的弊端:一是詞語游離于整個語言環(huán)境,詞語的意義、意味、意蘊,都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開掘;二是詞義脫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當詞語未與學生的精神領(lǐng)域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lián)系時,這些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是消極的沉睡的,對文本的解讀也沒有任何促進作用。三是缺乏對漢字豐富的本身形象和意蘊的開掘,無形中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如何解決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呢?
一、詞語在整體文本觀照中喚醒
比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師:把歷史真實記錄下來,這是司馬遷父親的囑托,司馬遷視作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發(fā)憤”。當司馬遷專心寫《史記》的時候,一場災(zāi)難從天而降。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你有感觸的地方畫下來,也可以寫上批注。生:司馬遷遭受酷刑。師:“酷刑”讓司馬遷不僅在肉體上感受到痛苦,更在心靈上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痕。同學們雖然難以感同身受,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讀“司馬遷悲憤交加……”師: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來思考,設(shè)身處地地思考,相信一定會把“發(fā)憤”這個詞理解得更深刻,生:“士可殺,不可辱?!彼抉R遷忍辱負重,就是要完成父親的遺愿,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生:司馬遷把青春和熱血都灑在《史記》上了。……
新課標指出:第三學段須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則案例中,教師將“發(fā)憤”這個關(guān)鍵詞,置于文本的整體觀照之中。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背后的意蘊,聯(lián)系酷刑對司馬遷帶來的痛苦,讓孩子設(shè)身處地地感受他信念的執(zhí)著。在孩子們的心中,“發(fā)憤”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百折不撓的堅韌品質(zhì),是赴湯蹈火的全力以赴,是司馬遷更為光輝的偉大人格。將詞語置于整個文本下觀照,通過朗讀,體有所感,情有所悟,法有所得。
二、詞語在積極運用中喚醒
比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詹天佑》。課件屏幕出示:詹天佑爺爺,我想對您說……可以選用下列詞語:阻撓、要挾、嘲笑、藐視、毅然、懸崖峭壁、狂風怒號、高山深澗、回擊、贊嘆不已。生:詹天佑爺爺,我很敬佩您!為了我們中國人獨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您不怕外國人的阻撓和要挾,不懼外國人的嘲笑和藐視,毅然接受任務(wù)。穿梭于懸崖峭壁之間,橫跨于高山深澗之中,歷盡千辛萬苦。鐵路的竣工,是對外國人的最有力的回擊?!?/p>
李維鼎先生在《語文言意論》中指出: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只有在語言文字的運用的活動中實施。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在語境中,借助詞語進行寫話說話的訓練,這是一種指向于“表現(xiàn)”的訓練。在表達中,孩子對詹天佑艱苦卓絕的功業(yè)的回顧,對特定歷史時期所展現(xiàn)出的民族自強自立精神的贊美,不僅極大地鼓舞了孩子的愛國熱情,也讓新學的詞語溶于“血液”之中。在表達中,詞語不再是消極的沉淀的,變得積極而活躍,融合進孩子語言素養(yǎng)中。
三、在追根求源中喚醒
比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臥薪嘗膽》。師:(在黑板上畫“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師側(cè)身站著,低頭,俯身,雙手前伸交叉在胸前。)古代的女人見了男人就要這樣,一副溫順的樣子。(再畫“奴”字的象形文字。)盡管女人溫順聽話,男人們還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就是“奴”!這個字就是“奴仆”的“奴”。師:(在黑板上畫“仆”字的象形文字。邊畫邊解說。)這是一個側(cè)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頭上戴了一個“羊”的標志,表示這是一個戰(zhàn)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邊還要插上幾根尾毛,讓他走在大街上。(邊說邊畫,眾大笑)如果是你,會覺得怎么樣?生:只有動物才有尾巴,很難為情。生:這是對人的侮辱!
教者帶領(lǐng)孩子們追根求源,通過圖示、聯(lián)想等層層揭示出“奴仆”的“前世今生”,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勾踐所飽嘗的屈辱,而對臥薪嘗膽有著更加深刻和感性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孩子理解的浮光掠影。這樣從漢字的起源上明晰詞義,不僅詞語教學扎實深厚,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增添了情趣。如此,方可將詞語播撒在孩子的心間。點點滴滴,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也滲透其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币粋€簡單的詞語細細品味,往往能咀嚼出一段涵詠不盡的無窮意味。詞語教學的目的不是詞語數(shù)量的形式上的增加,而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增強詞語的理解力,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我們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喚醒詞語的感性世界。在觸摸、體味的過程中,讓詞語化身為學生言語理解和表現(xiàn)的鮮活元素。這樣的詞語教學,才呈現(xiàn)出智慧的深刻和靈動的張力。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磚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