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是歷史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覺得很難處理,多是照本宣科,僅要求學生記憶、背誦教材中的知識點。筆者認為,這樣就違背了歷史教學的目標和課程設置的目的,科技史教學應注意“三重”。
一、重時代背景的分析
探尋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動因,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課程標準對科技史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之一便是:“概括科學技術史的基本風貌和主要特色,分析科學文化發(fā)展及其特征的社會原因”??萍及l(fā)展的背后有復雜的社會原因,牽涉到政治、經濟、思想等各種因素。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30年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該主題進一步拓展,則出現(xiàn)“中國近代科學為什么落后”“為何近代科學會萌生在西方社會”“近代中國引進西方科技開展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在科技史的講解過程中,如能引入這一著名課題進行分析,既契合“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課程性質,又培養(yǎng)了學生調動和整合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技與政治和經濟的相互作用。
二、重作用影響的歸納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引擎。通過科技史的講解,應讓學生理解科技進步對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所能產生的影響,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chuàng)新領先世界的價值觀念。在“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教學中,通過“兩彈一星”等知識的介紹,說明尖端科技發(fā)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關系中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兩彈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別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打擊了大國強權主義,粉碎了他們遏制中國的企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同時,加強了中國的國防,為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了安定的環(huán)境??萍际聵I(yè)的蓬勃發(fā)展,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是我國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又如,在“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教學中,有教師引用了兩段材料:【材料一】牛頓思想的沖擊是巨大的;無論對它們的理解正確與否,啟蒙運動的整個綱領,尤其是法國,是有意識地以牛頓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的,同時,從他那驚人的成果中獲得了信心并由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艾賽亞·柏林 【材料二】牛頓為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yè)革命的大門?!洞髧绕鸾庹f詞》 通過材料的分析,得出經典力學對思想解放和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充實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萍际分邪嗽S多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開發(fā)和利用。如通過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科學創(chuàng)造精神;通過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通過介紹新中國初期的科技成就,特別是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讓學生體會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介紹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的貢獻,體會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綜上所述,科技史不是講解科技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科技是怎樣萌發(fā)的,怎樣推動社會轉型進步的。注重通過講解,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江蘇省寶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