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要訓練學生讀書的技能、寫字的技能、表達的技能,還要訓練學生品詞析句的技能,還要訓練學生咬文嚼子的技能,不但要讓學生知道文章表達了什么,還要幫助學生知道文章是怎樣表達的,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就需要語文學習的課內(nèi)與課外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擁有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明白事理、體驗情感和感受人文等更多、更廣泛的意義。
關鍵詞:閱讀;積累;培養(yǎng)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多種技能,更要抓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讀“點”——哪里應該朗讀,哪里需要默讀,哪里適合齊讀,哪里需要范讀……什么時間讀、應該怎么讀要抓準,抓牢。
“背”點——選準經(jīng)典文章、經(jīng)典語段,即具有“種子能量”的文字來讓學生背。
“說”點——在文本語言的空白點,進行想象性說話、補充性說話、延伸性說話,在語言含義深刻的點進行理解性說話、悟理性說話、辯論性說話。
寫“點”——抄寫優(yōu)美詞句,學寫優(yōu)美句式,創(chuàng)寫感想,感悟收獲……仿寫場景,續(xù)寫故事,表達情感。
“品詞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重要詞句,領悟欣賞其意義、精味和表達技巧。
據(jù)統(tǒng)計,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總共才有二十多萬字,而《義務教育語文課標》規(guī)定的小學階段要讀夠150萬字。課外閱讀的比例占這么大,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好課外閱讀的激趣鼓勵、推薦引導、檢查指導的工作。
我們肯不肯打破已有的教學模式下的思想,敢不敢把一些課堂上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是對我們自己的一個挑戰(zhàn)。
在這里,我希望我們都有勇氣舍得放棄一些時間,把這些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來讀書。我想從教師觀念的更新上我有以下的幾個想法:
1.課外閱讀不是可為可不為的“個人行為”,而是非為不可的國家要求。
2.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額外負擔,而是與課內(nèi)學習平起平坐的份內(nèi)任務。
3.課外閱讀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隨意閱讀,而是讓經(jīng)典書籍先入為主的重要閱讀。
4.課外閱讀不是可今天讀可明天讀,可此生讀可彼生讀的隨意閱讀,而是每個學生必須養(yǎng)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直至終身。
5.課外閱讀不僅是擴大學生知識面的閱讀,而且是適合儲蓄學生童年精神的閱讀。
6.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自主的課外閱讀,更是以教師指導為主體的課堂內(nèi)的閱讀。
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少做勤讀,以讀好書行動,樹讀書好意識,成好讀書習慣。讓全體學生身心愉悅地走進課外閱讀,在激情中學語文、用語文。
課外可以閱讀、誦讀、積累的內(nèi)容:
1.主題單元的鏈接,比如,我們在四年級神話主題單元的學習中讀到了《普羅米修斯》《文成公主進藏》《漁夫的故事》等文章之后,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讀《獵人海力布》《一幅壯錦》《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快樂王子》等神話故事。
我們可以以課文為基點,向整篇原著進行擴展,如,學習了《卡羅那》后,引導學生閱讀原著《愛的教育》。
可以以作者為起點,向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如,學習了毛澤東詩詞,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學習《長征》《沁園春·雪》等毛澤東主席的其他詩詞。
也可以以文本為基點,向同類題材擴展閱讀,如,在執(zhí)教課文《倔強的小紅軍》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描寫紅軍長征故事的文章,像《金色的魚鉤》《豐碑》等,都可以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感悟。
2.經(jīng)典小古文誦讀。推薦《小學生必背古詩92首》,如,《天凈沙·秋思》《浣溪沙》《蝶戀花》《虞美人》等。
3.有特色的回文詩:賞花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
4.有童趣的現(xiàn)代詩,比如,《朋友》《火車》《全世界都在對我微笑》《故鄉(xiāng)的雪》等很多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閱讀。
5.情境優(yōu)美的歌詞,現(xiàn)在值得聽、唱的歌曲很多很多,歌頌家鄉(xiāng)、贊美祖國、校園民謠都不妨一試。
6.讀課標推薦的整本書。讀整本書是對學生心靈和語言的雙重滋養(yǎng),也就是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真正滋養(yǎng),而且這種滋養(yǎng)是無聲的。
整本書由于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不斷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新的閱讀期待,學生總有欲罷不能的感覺。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課內(nèi)語文學習的技能掌握,更要通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將其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樂、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張志斌.開放課堂:讓語文教學彰顯活力[J].山西教育,2013(09).
作者簡介:王志秋,女,1976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鐵路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