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電教媒體的優(yōu)化組合,可以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喚起學生興趣,萌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能及時反饋,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及時反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痹谡n堂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聯想,激勵探索,同時增大課堂容量,加強知識間的連貫性,為打造高效課堂鋪下基石。
一、利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的優(yōu)化組合,可以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
如,在教學統(tǒng)計中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例1時:小華統(tǒng)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并制成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時,利用電腦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課本上的插圖變成實景,動畫顯示出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一個路口,學生處在安全的實景中收集數據,解決了課本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充分體會到實地收集數據的樂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之中。
二、運用現代電教媒體,擷取活動素材,使“數學”形式更靈活
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親自操作感知,就會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動腦中形成鮮明的知覺表象,有助于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啟迪心智,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探究精神,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猜一猜,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調動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獲取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圓的認識》一課中有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車輪都要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如果車輪做成長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教師如果只進行講解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因為現實生活中,學生無法看到可以這么比較的物體,沒有感性認識,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而用電教媒體設計的課件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課件演示:裝著長方形(正方形)車輪的汽車在跳躍著前進;裝著橢圓形車輪的汽車忽高忽低地前進著;車軸沒有裝在圓心的汽車歪歪斜斜地行駛著……學生在笑聲中最直接地感受到了車輪是圓的,車軸應裝在車輪圓心的道理。
三、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在當今的教學活動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已成為首要任務之一。教學中,巧用電教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向學生展開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喚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積極地開展,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先出示火柴盒、牙膏盒、文具盒、木箱等長方體實物,然后隱去它們的材質、圖案、色彩,剩下要研究的幾何圖形。在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時,用著色、閃爍的方法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頂點、棱的個數;用三組顏色表示相對面、相對棱,用動畫平移的方法將相對的面、相對的棱平移后完全重合,使學生認識到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平行且相等。多媒體生動形象直觀,演示方法靈活多變,降低了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坡度,通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反復思索,學生會深刻掌握和發(fā)現事物規(guī)律,在積極有效的思維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電教媒體讓練習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及時地反饋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靈活運用知識,課堂練習是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的最好方式。小學生穩(wěn)定性差,易疲勞,在鞏固環(huán)節(jié)上思想最容易溜號,只有不斷地改變練習形式,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們保持旺盛的戰(zhàn)斗力。多媒體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輕松鞏固已學知識,從而切實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素”之目的。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靜動結合等諸多優(yōu)點,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不斷探索電教媒體中出現的問題、經驗和方法,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更好地發(fā)揮出電教媒體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劉俊強.新課程教師教學技術和多媒體運用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克東,謝幼如.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明花,女,本科,就職于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店子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