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應該徹底地發(fā)生轉變,將新課程教學理念融入教學中,選擇親近學生的課題,改革作業(yè)形式,建立教案資源庫,體會教與學巧妙融合帶來的樂趣,享受師生共同發(fā)展帶來的愉悅。
關鍵詞:親近學生的課堂;發(fā)展式作業(yè);教案資源庫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徐徐吹來,但在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師主授、學生主受”的方式仍占據(jù)主導地位,我們應該對此加以改造和摒棄,使教學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求?,F(xiàn)就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新課程理念,使課堂教學行之有趣,行之有效淺談幾點啟示:傳統(tǒng)教育阻礙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把教育教學工作推向前途黯然的“蠻荒之地”。我也曾是這樣的推進者,我因此而困惑。
課程改革如春風吹拂我困惑的心靈,喚醒我對教師角色的重新認識。在課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絕,不再引導學生去感受“老師的感受”,由教書育人的身份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超越課本,超越課堂,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如,教學《信客》一文時,通過簡單煽情后,讓學生自己獨立研究:結合課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信客撰寫一份個人資料。包括給信客取名,說明取名的原因,概括信客最傷心的事,最高興的事,信客最敬重的人并說明理由,擬寫信客的座右銘等內容,先讓學生獨立研究,然后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最后班上交流,引導學生點評。老師不再大講特講,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學習者。
1.發(fā)展性作業(yè)
新課程對作業(yè)也有新要求。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單元重點來設計作業(yè)。初中語文教材每單元有綜合性學習活動,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展現(xiàn)了繽紛的四季,而綜合性學習即是《感受自然》。
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單元重點設計每課的作業(yè)。教學《春》一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習寫作方法,課后作業(yè)則是讓學生寫一個片段,或寫荷葉滿塘、蟬鳴蝶飛的夏天,或寫金風送爽、碩果累累的秋天,或寫冰天雪地、粉妝玉砌的冬天。而學習《濟南的冬天》則重品語言風格,學完后則讓學生收集描寫四季之景的良言佳句。在學習《秋天》一詩時則重析詩歌意境,課后則讓學生收集寫四季的名詩妙詞……在完成本單元的課文學習后,學生已經悄然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再進行“感受自然”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就不會感到手忙腳亂,更不會由于沒有知識儲備而迷茫。這種作業(yè)內容和方式,把學生量大而又無所適從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作業(yè)分解到每一課的學習中,不經意間就順應“減負”要求,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真正萌發(fā),從而愛上作業(yè)。
2.備課加減法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教師在上課之前,總是想方設法,力所能及地尋找相關資料。傳統(tǒng)做法就是將其抄在書上,或是抄在本子上,以應備課、上課之需。這種做法,費時又費力,有時為了尋找所需的資料,絞盡腦汁,結果卻是不確定或一無所獲?!靶抡n程”除了儲存了傳統(tǒng)的教材、教學參考書外,使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收集教學資源,同時開發(fā)身邊的現(xiàn)成的語文資源。在備課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案,這樣上課就會游刃有余。
我在近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均采用電子教案的形式,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那些即興的教學內容,我下課后及時整理在該節(jié)課的教案之中,把課內外設計的作業(yè),設計制作的課件以及反思收集起來,在電腦上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教學資源庫。這樣從初一到初三的周期,老師就不必為備課到處找資料,一片茫然。在教學某一課時,只需在自己的資源庫里拿出該節(jié)課的相關資料,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現(xiàn)實需求或加或減一些內容即可。這種一課加一課累積形成的,深深烙上自己教學風格的系統(tǒng)性教案資源,不僅減輕了備課負擔,而且可以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把握學科發(fā)展的脈絡,了解本學科最前沿的信息,然后再整合到原有的教案中,快速形成新的教案,提高教學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毙抡n程理念強調學生的發(fā)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做研究型的學生。因此,教師更要關注自身的發(fā)展,做研究型的老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以適應新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努力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參考文獻:
楊志娟.民族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適切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作者簡介:李于洪,男,本科,就職于重慶市南川中學初中分部,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