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材注重學習過程、學生發(fā)展;新教材提倡科學探究,強調(diào)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給學生一個自由空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著重探討了科學探究實驗過程中設計“一波三折”,意在讓學生在自主愉快的氣氛中參與過程,真實地探究,順利地使學生從被動向主動角色轉(zhuǎn)變,聽學生真實的想法,看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自主探究;一波三折;策略
科學教學中,學生能夠一語道破得出實驗結(jié)論,常令教師欣喜不已。而節(jié)外生枝或?qū)嶒炇∮殖A罱處燁^痛。其實,實驗中出現(xiàn)一波三折的現(xiàn)象,取得的教學效果會更好,探究活動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實驗,實驗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成敗。學生有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自主設計、進行實驗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盲區(qū),走一些彎路,這正體現(xiàn)出探究的新穎、獨特之處。真正的創(chuàng)新往往是從學生最原始的實驗設計的推翻、改進、改良開始。身為農(nóng)村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結(jié)合實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使科學探究實驗呈現(xiàn)一波三折。
一、巧設實驗材料,使探究實驗一波三折
例如,在《物質(zhì)的導電性》一課的教學中,我預先要求學生準備好金屬等材料。我的好幾個學生家長是以回收廢品為生,家里廢品可多了,要求他們完成這項任務,輕而易舉,而且品種多,課桌上五花八門地排著。由于這些是回收的廢品,肯定有已被生銹、氧化的。因此我特意安排幾組光澤好的、導電能力強的金屬。學生進行了分組實驗,探索哪些物質(zhì)容易導電,哪些物質(zhì)不容易導電。在匯報實驗結(jié)果時,有兩個小組得出了“不一樣”的結(jié)論——金屬不導電,因為他們的鐵塊不導電,而其余組的結(jié)論都一樣:金屬能導電。對那兩個“不一樣”,我并沒有一言蔽之,先給予鼓勵:根據(jù)實驗的實際現(xiàn)象下結(jié)論,有科學的態(tài)度。然后,對不同結(jié)論的各請一組上臺操作演示,這一組小燈泡仍舊未亮,而另一組的小燈泡亮了。這是怎么回事?我讓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找尋原因。有的說是小燈泡壞了,有的說是電池沒電了,有的說電路沒有連接好等等。是不是這些原因呢?我和他們共同探討,請學生邊說邊演示,把這些原因一一加以排除。接著提示他們從材料上找找原因,經(jīng)過這樣一點撥。有的學生恍然大悟:露出“亮亮的”金屬的本來面目的材料導電,“黑黑的”,表面絕緣層未完全被打磨掉的材料不導電,所以會出現(xiàn)有的組小燈泡亮了,有的組小燈泡不亮。小燈泡不亮的原因是那組學生打磨材料不徹底或沒打磨,未能將表面的絕緣層除去。隨后,教師再讓實驗“不一樣”的組把材料打磨后做一做——小燈泡亮了。
在這一實驗中,我特意改變材料,使探究實驗一波三折,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掌握了電路故障排除方法,記憶深刻,而且還進行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我們教給學生的不能只是知識,還要有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一種科學的探究精神。
二、先照搬書本實驗裝置再改進,使探究實驗一波三折
學生在進行“水的沸騰”的實驗設計,照搬書上的裝置用燒杯做水的沸騰實驗,在溫度較低的天氣,實驗不可能成功。我為每小組學生準備大試管、試管夾一組,學生將酒精燈點燃五分鐘后,我讓他們用手摸燒杯,再提出他們設計的這套裝置是否有問題,讓他們自主改變設計中裝置,先讓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燒杯改用大試管進行實驗。學生重新實驗,試管中水很快沸騰,學生體會了成功的喜悅。我開始詢問記錄結(jié)果時,學生由于缺乏分工協(xié)作的精神,沒有觀察到沸騰前后水中氣泡變化情況,不是忽視,便是根本來不及記錄結(jié)果。分工后,換用冷水再次實驗,最終完成實驗。學生進行這一實驗,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在教師指導下,喚醒自我意識,培養(yǎng)起良好的團體精神。
三、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實驗,使科學探究一波三折
在《觀察蝸?!芬徽n中,探究:蝸牛會嗅嗎?會嘗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實驗桌上已有“自助餐式”器材,自主設計方案并進行探究實驗,先不作引導。很多小組只選擇了生姜或蔗糖,并把它零亂地灑在蝸牛四周,這結(jié)論當然就各不一樣。實驗失敗了。但他們能深刻體會到?jīng)]有做到控制變量和對照組的后果。這時再分析原因,生姜放置在某一個位置,其余位置一概不放,還應選擇桌上的一杯無味的清水或其他味淡的物質(zhì)作對照,再讓學生重新做,使課堂一波三折。
如果采用“教師先給學生提供范例—學生設計方案—交流討論—實驗操作”的方法,用意是為學生探究提供鋪墊,使實驗能順利進行,但客觀的效果導致機械模仿,不利于他們掌握和理解設計中蘊含的科學方法,也不能起到引導學生探究的作用。利用學生的失敗經(jīng)驗,通過學生的討論來梳理和提煉設計科學實驗的方法與原理,可以將隱性的不自覺的科學思想方法顯性化、自覺化,并提煉完整的科學實驗設計方法。
四、自主探究實驗的操作方法,使課堂一波三折
如,在教學《水的凈化》時,教師只給學生器材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對污水進行過濾操作。由于以前從未接觸過過濾這種方法,所以學生的操作五花八門,有把污水直接倒入平放濾紙上的,有的直接把濾紙按進漏斗的等,這時我并不點撥或評價。
稍候請學生將過濾的水進行展示,結(jié)果有些學生的過濾液較為干凈,有些學生的水過濾較渾濁,也有些學生沒有過濾出水。
收集了實驗證據(jù):各組互相觀察對比濾液的清晰度。
并請沒有成果或過濾之后的水比較渾濁的學生進行演示操作。
學生討論他們操作的錯誤之處,如右圖。
再由成功者演示過濾紙的折疊方法。
這樣,在互相交流評價中,在思考和討論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將存在的操作問題一個個找出來,又一個個想辦法解決。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錯誤的操作,不斷地修正已有的“經(jīng)驗”,從中領悟正確的操作方法,完善歸納,自主解決了濾紙的折疊方法、濾紙和漏斗邊緣、濾液的高度問題、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通過這些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把課堂讓位給學生,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探究的科學方法,有利于科學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光平,羅星凱.一堂“失敗”的好課[J].人民教育,2002(10).
[2]陳世文,嚴國玉,李鐵兵,等.新型原電池實驗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3(08).
作者簡介:董其炳,男,1975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溫州新星學校,研究方向:作業(yè)輔導與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