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慢閱讀,就是用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分析文本,不急于趕路,而是慢慢用心傾聽、用心欣賞作品。讓慢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閱讀方式,一種閱讀習慣,一種閱讀能力。
關鍵詞:慢讀;傾聽;目的
一、靜——此時無聲勝有聲
1.妙詞批注法:有些字、詞,極富生命力,一個妙詞能盡顯作者情思,觸人心弦。如,一學生在靜讀柳宗元《江雪》時,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出如是批注:“‘雪’字用得太妙了!柳宗元一反常態(tài)不釣魚而釣雪,寫得實在太妙了,釣魚只是一種興趣與愛好,而釣雪是一種境界,一種心態(tài)?!灥牟皇囚~,釣的是一種心情??!’”
2.妙句批注法:有些句子或富有哲理或令人深思或精彩感人,有助于理解作者所抒之情、所托之志、所言之理。如,一學生靜讀完《羚羊木雕》時,在結尾句“可是,這能全怪我嗎?”旁邊批注:“不怪你嗎?誰叫你自作主張,爸爸送你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給人呢?可是既然送了,媽媽至于這樣嗎?難道一個木雕真比純潔的同學情誼更珍貴嗎?”
3.脈絡批注法:理清文章脈絡是學生初步讀懂文本的標志,是學生在自主學習文本時必做的功課。如—學生閱讀《小石潭記》時,做如下批注:“‘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境過清,不可久居’,作者游玩心情的驟然變化不正是他被貶懷才不遇的真實寫照,再美的風景也只是短暫的,而內(nèi)心的苦悶卻如影隨形難以排解?!?/p>
4.疑問批注法:有“疑”,學生才會有“問”;有“疑”,學生才能主動去學習;有“疑”,才會有智慧的碰撞。如,一位學生讀到高爾基《海燕》中的“烏云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時,這樣批注:“‘波浪’不是象征著人民群眾的力量嗎?‘雷聲’不是象征著反動勢力嗎?為什么人民群眾會去迎接反動勢力呢?這好像與作者的主旨不符。”
二、細——輕攏慢捻抹復挑
1.抹——猜讀;即聯(lián)想激趣。就是在學生閱讀文本前,先看題目利用已知知識與方法產(chǎn)生聯(lián)想,猜課文內(nèi)容?;蚴亲x了前半部分猜后半部分內(nèi)容甚至是課文的結尾。這是一個讀思結合的過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效率。如,教學丘吉爾《我的早年生活》,讓學生說說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呢?“我的早年生活是怎么樣的,為什么要回憶自己的早年生活,跟魯迅的《朝花夕拾》一樣嗎?……”
2.攏——略讀;即整體感知。王榮生教授曾說:“提倡‘整體感知的本意,是試圖用‘整體直覺’的傳統(tǒng)方式,來取代學生閱讀的那種‘肢解分析’”。故略讀,并非草草地讀一遍課文,而是要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掌舵文章的大局。這樣才能不歪解文意、曲解作者的本意,傾聽作品,與文本、作者對話。
3.挑——跳讀;即局部揣摩。牽牛要牽牛鼻子,閱讀文章亦如此。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不是名家經(jīng)典,就是美文佳作。每篇文章都有最閃亮的段落,這些段落最能突出主題,升華情感或富有哲理,令人深省。引導學生局部揣摩,就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如,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買橘”,體現(xiàn)父愛平凡中彰顯偉大;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中“托爾斯泰的目光”,體現(xiàn)托爾斯泰深邃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
4.捻——精讀;即“咬文嚼字”。就是“咬”住重點段落、關鍵句子,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嚼”出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思想情感,讀者的真切感悟。如魯迅《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按蠹s”與“的確”互相矛盾卻又意味深長,這背后的言外之“意”——“吃人”社會。對于這樣一個可憐、可恨的人,魯迅是哀其不幸恕其不爭,而廣大國民無動于衷,甚至取樂于人,最后孔乙己在大家的嘲弄中死了也無人知曉,無人過問,讓讀者深切地感悟到當時國民的愚昧冷漠。這也正是魯迅“吶喊”之根源,寫作此文之目的。
三、動——大珠小珠落玉盤
1.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并不是課堂上師問生答,老師的提問牽著學生的思維轉,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課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情,制訂適合的學案,讓學生肯“動”起來;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并提出問題,教師善于傾聽,適時點撥,及時激勵表揚,讓學生愿“動”起來;課后,引導學生總結課堂中產(chǎn)生的新疑惑、新問題,“學然后知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會“動”起來。
2.生生互動。陶淵明說過這樣的讀書之道:“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弊寣W生在合作互動中進行智慧碰撞,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這里所說的“合作互動”不是簡單的小組合作,由組長或幾個學習好的學生說了算,應該是讓每個成員參與“自主學習—比較完善—內(nèi)化提升”的過程。即對同一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與組員對比答案,不同之處各抒己見,修改完善答案,最后小組代表展示,讓差異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過程。
3.生本互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與文本互動的過程中,老師首先應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提供必要的閱讀補充,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其次,應該在閱讀方法上指導學生與文本互動;再次,應該鼓勵學生寫出與文本互動的收獲、個性見解,教師要及時引導,以免學生曲解文本。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結束的時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話:“慢慢走,欣賞??!”人生是這樣,讀書是這樣,解讀文本也應當是這樣,讓學生慢慢地用心去讀,喚醒學生閱讀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李宇,郭小春.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淺見[J].讀與寫:上旬,2013(02).
作者簡介:邱林生,男,1976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長汀縣濯田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