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語文課堂規(guī)范實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引導學生到更豐富的語文世界去探索,使學生豐富情感和體驗人生,真正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的魅力。
關鍵詞:新語文課堂;課堂交流;舉一反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引發(fā)了我們對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反思。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積極構建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的新課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構建書聲瑯瑯、對話交流的課堂
語文是姓“語”的。語文課堂是包括學生和教師的所有參與者共同成長的“學堂”。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語文課堂變?yōu)榱藢W生失語的時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活動不起來,已成為當前教學中的一個尷尬現(xiàn)象。學生之所以沒有聽、說、讀、寫、思的欲望,主要是缺乏真正屬于學生的話語體系。只有真正讓學生放聲朗讀,才能扎實細致地分析文本內容,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了對課文情節(jié)內容、人物形象的條分縷析和對主題思想的統(tǒng)一理解。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孰知卻忽略了對課文語言的吟誦品讀。學生聽得懨懨欲睡,即使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內涵,卻回憶不起文章的妙筆生花。
語文文章具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讀起來悅耳動聽,美感無窮。吟誦語言大師們的文章,聲調婉轉,音韻和諧,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教師范讀營造氛圍,學生默讀涵泳情感,個別朗讀整體促進,集體齊讀渲染情境,分角色朗讀個性凸顯,輪流朗讀活躍課堂。還有速讀、慢讀、吟讀等,方法不一而足,精彩紛呈,賞心悅目。
語文課上只要充滿瑯瑯的書聲,就會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學生才會身臨其境地感受審美的愉悅,大大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生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讀進去,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才能漸入佳境,與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優(yōu)秀作品中那些反復錘煉的優(yōu)美語言,也會慢慢沉淀于學生的記憶之中,成為他們的“寫作資料”,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構建文學欣賞、自主體驗的課堂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語文教學就是一種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力”的教學。究其實質,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閱讀文本、自主體驗主題而感受出來的。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苯處熃M織學生閱讀課外文學材料時,請學生列舉出一個自己認為印象最深的片斷或細節(jié),并說明它為什么印象深刻。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印象,只不過算是一般的閱讀。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鑒別它,欣賞它,獲得初步的評價和認識,這才叫鑒賞。教師作為閱讀鑒賞的輔助者,可以參與談談自己對人物個性和故事情節(jié)的審美,起著點撥和指導作用。學生作為閱讀鑒賞的主體,自然會對教師的審美共鳴點表示認同,并形成自己的審美感受。
由于學生各自的年齡性別、社會閱歷、學習基礎、性格氣質的不同,感悟和體會也因人而異。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善于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啟發(fā)學生進一步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生活積累來解讀文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審美愉悅。
三、構建讀寫結合、學以致用的課堂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讀和寫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要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變得活躍,作文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就
應該在閱讀上花大的氣力。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提升。由于時空條件的限制、學生難以對所有事物都能做到耳聞目睹。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生活視野,積累文化知識,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yǎng)。語文教材里有許許多多的文學樣式,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文學造詣深厚、哲理含蓄深刻、語言各具特色、含義豐富的語句俯拾皆是、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寫作模版。
反過來,讀也需要靠寫來促進。學生寫作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對于已學的知識進行內化運用的過程。特別是詞語的運用、篇章的安排,都會受到所讀文章的潛移默化,甚至會有意識地從某一篇已學的文章中得到啟發(fā)和借鑒,然后創(chuàng)造性地寫作。學生只有自覺或不自覺地閱讀名家名作,經過縝密思考把讀來的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臇|西,從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訓練活動中受益。
譬如,在教學《再塑生命》時,可以讓學生精讀課文第三部分師生的問答內容,找出幾個探討什么是愛的句子,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它們的含義,再設置仿句練習,模仿著寫幾句有關愛的比喻句子,效果很好。再如,教學《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利用文本里大量出現(xiàn)的人物肖像描寫,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筆,寫一下班級里的某名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夸張式、漫畫式的肖像描寫技法,來表達人物的個性特征,達到既閱讀課文又進行語言表達基本功訓練的目的。
在語文課堂中,如果強調寫作而忽視了閱讀,寫作就會陷入盲目性,寫作者會無話可寫。但如果強調閱讀而忽視了寫作,閱讀也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讀寫要緊密結合,否則會造成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
四、走進拓展延伸、舉一反三的課堂
語文學科的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更談不上拓展延伸。“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
1.從作家角度延伸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相關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作家的文學成就,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學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主要人物的命運,激起學生探尋新知的興趣。學習《在法庭上》時,可向學生介紹他的四大悲劇和四大戲劇,進一步欣賞莎翁的語言風采。
2.從情節(jié)角度延伸
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延伸,可加深對課文情節(jié)的把握,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如,在學習科幻小說《喂,出來》一課后,讓學生想象“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是從什么地方一掠而過?接下去會遇到什么事?”這種續(xù)編故事活動,可以啟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對文本內容的有機延伸,對課文主題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3.從文體角度延伸
如,學習了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這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后,可以選擇吳冠中的散文《橋之美》進行比較閱讀,從課文體裁、內容、結構和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并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這樣的一種閱讀設計,是幫助學生開啟文體閱讀大門的一把鑰匙。
4.從主題角度延伸
比如,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特別要注意分析詩里的十種景物,然后讓學生對類似景物展開聯(lián)想,讓學生在富有詩情畫意的美句中陶冶情操,體驗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有條件的班級,可以組織學生動筆寫古體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
5.從生活角度延伸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的學習資源極度豐富,它的實踐機會到處都有。在組織綜合性學習時,語文學習不一定局限于課堂教學,應該自覺地向社會生活延伸,來接觸更多生活中天然的語文資源,如,電視電影、名曲名畫、風景名勝、微信微博、節(jié)日短信、廣告用語、商店招牌、戶外采風等,這些豐富的語文資源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語文新課堂是指導學生擷取語文碩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素養(yǎng)的理想模式,更需要教師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手段”。只要我們的語文課堂規(guī)范實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引導學生到更豐富的語文世界去探索,使學生豐富情感和體驗人生,真正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熊華軍.教師的幸福,存在論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1(07).
作者簡介:黃劍波,男,本科,就職于浙江省瑞安市萬松實驗學校,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