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何讓學生擁有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從而快樂高效地學習,是每位一線教師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就教師如何有效地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作策略上的初步探索。
關鍵詞:初中; 信息技術; 學習方式; 轉變
中圖分類號:G55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11-013-001
眾所周知,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單純的理論講解,那么將不能收到良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為了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新課改倡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以保證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索性地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一、新課改要求轉變學習方式
合作、探究式地進行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其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當前教育的啟示:首先,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讓學生敢于、勇于質疑。只有這樣,課堂教學中才能夠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探究未知的興趣;其二,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運用合作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把課堂還給孩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三,在走進課堂之前,學生進行學習是有所準備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學習的材料進行主動的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努力做到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去探究知識,努力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yǎng)全面性的人才。
二、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合作、探究
信息時代的今天,教育越來越具有全球化、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生理、心理都在不斷的發(fā)育過程之中,他們表現出的行為和思想會有很多的不成熟特點。如何讓初中學生合作、互助、高效地完成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是每一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都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初中生在剛接觸信息技術課程時,往往會有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隨著課程知識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時,教師就需要用心進行教學設計,利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效率。
三、信息技術課堂中如何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
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作為課程引導者和促進者的教師,要正確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做到讓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去探究、掌握知識。
1.小組主導,激發(fā)興趣
合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分工的形式來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探究,要想讓小組合作有效,就需要進行合理的分組,采取“異質分組、就近分組”等多種方式進行。不論怎樣對學生進行分組,要對小組成員的每個人分工具體、任務詳實、公平對待。這樣不僅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尊重和關心,也能夠使課堂教學在有效時間內達到高效。
例如在講授蘇科版七年級《信息獲取與管理》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從因特網中獲取信息,教會學生利用搜索引擎中邏輯命令提高搜索結果的精確性,使用常用的命令符號“+”和“-”或 AND、OR、NOT。緊接著,分小組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同樣的關鍵字進行搜索,比較搜索結果。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時,教師要對班級內的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兩三個人一組,確保小組每個成員都能盡力合作?;蛘?,教師可以刻意安排一兩個學生與自己一組,作為班級表率,帶動班級學生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
2.問題主線,注重引導
小組合作活動在課堂中進行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成員具有明確、清晰的任務。教師為了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會引導學生不斷地、自主地探究每一個課時的重要知識點。所以,小組合作一般會是“提出問題—小組合作—師生交流—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流程。在這個流程中,教師要注重小組合作的歸結點,也就是努力實現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等。小組合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進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問題,讓每位學生都各抒己見。
例如,在講授《計算機與信息安全》一課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病毒的一般特征、傳播途徑和掌握防毒、殺毒的基本方法等任務,教師可在教學中設置多個問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探究,以此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在認識計算機病毒的特征時,可以先請個別學生談談遭遇計算機病毒的過程,再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分組活動:通過閱讀病毒的資料及教材的相關知識,并聯系生活中碰到的生物病毒的特征,總結歸納出計算機病毒的特征,并由小組代表進行總結。
3.分享交流,及時評價
在小組合作后,學生大都能從探究中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從問題中學習到知識。重要的是,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和高效,能夠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自尊,也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身心、鍛煉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點評和鼓勵,因為大多學生都具有“渴望被關注、希望被承認”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掌握學生的心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詳實的分析,并對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探討和合作互助的活動給予鼓勵和贊賞。
例如,在討論學習了“計算機病毒”相關問題之后,教師要對小組內的討論、記錄、發(fā)言等適當地引導、激勵和評價。課堂評價,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以期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比如評選課堂“優(yōu)秀之星”和“優(yōu)秀合作小組”榮譽等鼓勵。在這樣的課時內容背后,給予學生肯定的態(tài)度和公平的判斷,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會得到有效轉變,并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合作的力量、探究的自信。
總之,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初中階段的學生會出現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合作的形式下進行問題探究,能切實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能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和多種意識得到培養(yǎng)。每位一線教師一定要認真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學生,結合著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并因地制宜地切實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參考文獻:
[1]曹曉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蔣建美.初中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微[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02.
[3]羅毅.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合作學習探究[J]科技資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