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應用題教學由許多例題的教學體現(xiàn)。教師在講解例題之前,可以采用以舊引新、問題過渡、分解合并、生活舉例、情境創(chuàng)設、嘗試練習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突破學生學習應用題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提高小學應用題教學的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
[關鍵詞]應用題教學;導入法;解題能力
一、以舊引新導入法
以舊知為橋梁,增加知識坡度,這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廣泛。例如教學“一桶汽油,倒出40%剛好倒出12千克。這桶汽油有多少千克?”之前,先復習分數(shù)和百分數(shù)的互化,即分數(shù)應用題“一桶汽油,倒出2/5,剛好12千克,這桶汽油共有多少千克?”然后將題中的“2/5”改為“40%”讓學生計算,計算前引導學生回顧分數(shù)和百分數(shù)的意義,巧妙地把百分數(shù)應用題與分數(shù)應用題聯(lián)系起來。
二、問題過渡導入法
針對解答例題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先設計一兩個中間問題,再利用中間問題的答案理清解答例題的思路。例如:“某供銷社運來一批化肥,用大車運了1500千克,用卡車運化肥的重量是大車的3倍。一共運來化肥多少千克?”此題的解題重點是先求出卡車運化肥的千克數(shù)。在出示例題中的問題前,可設計這樣一個中間問題:卡車運了多少千克?求出了這個中間問題,解答例題中的問題就已經突破了。這種例題的導入方式,可以減小直接教學例題的難度,突出解題的關鍵,找出解題規(guī)律。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的問題解答的方法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三、分解合并導入法
把一道復合應用題分解成幾道簡單應用題,學生逐題解答后,再把這幾道簡單應用題合并成一道復合應用題,最后與例題對比,使學生領會例題的結構和解法。例如:“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做了5天,每天做75套。余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教學之前,先拆成兩道簡單的應用題:①一個服裝廠每天做衣服75套,做了5天,做了多少套?②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375套,余下的要在3天內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學生逐題解答后,引導發(fā)現(xiàn)①的解題答案就是②的第二個條件。然后把兩道題綜合為例題,再進行教學。這種導入方式可以分散解答例題的難點,便于學生理清例題的結構,正確分析數(shù)量關系。同時,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種解題思路——把復雜的應用題拆成幾個簡單的應用題逐步解答。
四、生活舉例導入法
講解前舉一些學生所熟悉的、內容淺顯的、數(shù)字簡單的“同步題”,讓學生先試題,然后再引進例題的教學,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講解兩步計算的加減應用題第一個例題“一輛公共汽車里有乘客36人,到勝利街汽車站下去18人,上來9人。這時候車上有乘客多少人?”之前,教師先讓學生計算“小明原來有2支鉛筆,后來又買來5支,用掉3支,他現(xiàn)在有幾支鉛筆”一題,當學生回答出算式及其結果后,教師順勢引進新例題。
五、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法
應用題中有些概念、名詞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性認識。例如行程問題:“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對走來。小東每分鐘走50米,小英每分鐘走40米,經過幾分鐘兩人可以相遇?”筆者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節(jié)目表演嗎”,然后將課前已排練好的“雙簧”節(jié)目表演給學生看。由兩名學生面對面站在講臺前(表示一段路程的兩端)相對而行,教師旁白。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他們所走的方向。相遇后提問:“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他們走的路程是多少?”通過具體形象的觀察,學生自然對“同時”“相對”“相遇”等幾個概念有了感性認識。這樣不僅為學生學習新知掃清了障礙,而且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熱情和興趣。
六、嘗試練習導入法
在講解例題之前,先布置一些嘗試題讓學生做,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例如某教師在講授工程問題:“一項工程,由甲工程隊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隊修建,需要30天,兩隊合修需要多少天?”先出示下面的嘗試題:某工廠要生產600個零件,甲10小時可以完成,乙15小時可以完成,如果兩人合做幾個小時可以完成?請學生說出條件和問題,然后指名學生板書:600÷(600÷10+600÷15)=6(小時)。最后,教師將題中“600”個改為“一批”,引發(fā)學生思考,起到引舊探新的作用。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