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鵬
【摘 要】本文筆者就豫劇男聲唱腔現存的問題及其原因、豫劇男聲的訓練兩方面淺談個人的看法,以引起大家對此問題的重視,促進豫劇藝術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豫??;男聲
豫劇男聲的唱法,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索討論,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距離問題的徹底解決還相差甚遠。而且某些地方近年來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現象,一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又泛濫起來……。對此,筆者本著為事業(yè)負責的精神談點個人的看法,以引起大家對此問題的重視,促進豫劇藝術的健康發(fā)展。
一、豫劇男聲唱腔的現存問題及其原因
目前,豫劇男聲唱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現代戲和傳統(tǒng)戲之間,認為的畫了一條界線,使得豫劇男聲唱法的改革,雖然在現代戲里獲得成功,但在傳統(tǒng)戲里確實踐的太少。直到六十年代初才開始在《三哭殿》等戲里做了一點有益的探索。不久又因“十年動亂”而中斷。后來隨之傳統(tǒng)戲的恢復,男聲唱法也恢復了舊貌。雖有少數同志勵志改革,但因遇到習慣勢力極力阻撓而踏步不前。這樣,就使豫劇在男聲唱法上出現了一條人為的現代與傳統(tǒng)間的界限;把現代戲和傳統(tǒng)戲的男聲唱腔從發(fā)聲方法到演唱風格完全對立起來,形成各占一方,長久對持的局面。
2、由于傳統(tǒng)戲的男聲唱法問題得不到解決,很多由男演員擔任的角色,只好又女演員取而代之。不僅小生老生如此,即便是聲音與女性差異特大的凈角,也要由女演員為之代勞。這種不倫不類的畸形狀態(tài),今年來仍在惡性的發(fā)展著。
3、現在豫劇已發(fā)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人們所愛聽愛唱的是《朝陽溝》“紅”、“白”、“花”等女生唱腔為代表的豫劇,而不是他的全部。恰恰相反他們對豫劇男生的所謂傳統(tǒng)唱法<除河南和鄰近省,地的部分觀眾外>是不歡迎的。正因為這樣五十年代以前,在豫劇所灌制的唱片中只有一面是男聲演唱。解放后,除三團和其他劇團經過改革的男聲唱腔外,雖然也錄制了一些傳統(tǒng)的男生唱腔,但,在外省的出售率卻相當低。由此不難看出,豫劇音樂所以能夠普及全國的主要原因,是優(yōu)美的女聲和改革后的男聲唱腔給了人們沒的享受;其次是中州語言賦予了一般容易接受的天然條件。
二、豫劇男聲的訓練
大家知道,聲樂訓練,是細致,復雜而又較抽象的(看不到、摸不著、多憑感覺)。尤其是戲曲,由于演員大多數是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聲音要經過童聲期、變聲期、成年期三個階段,就更增加了訓練上的困難。下面我就分三個階段談談豫劇男聲的訓練問題。
1、童聲訓練
一般來講,童年人的聲帶短而薄,他們的音高,基本上能夠適應豫劇傳統(tǒng)唱法的需要,所以人們很容易忽視對童聲的訓練。
我認為,戲曲演員既然有童年開始培養(yǎng),聲音的訓練也應該由童聲開始培養(yǎng),并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目。一開始就在聲樂教師正確指導下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把根子扎正、為將來額成人訓練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在實際教育中,我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擇良選優(yōu):童聲的挑選,不僅要注意他的音高、音質;還要注意他的演唱是否自然(把因考試造成的緊張加以區(qū)別)。并檢查他們的空腔(主要是舌、齒、咽壁、聲帶)和鼻腔是否正常。對于演唱毛病較大、發(fā)音(包括共鳴)器官不正常又不易治愈者,不應入選。
(2)搞好啟蒙教育: 從學生開始接觸藝術教育起,就逐步給他們講授一些必要的淺顯易懂的聲樂常識。如什么是正確的唱歌方法?怎樣保護嗓子等。
(3)嚴格管理,妥善施教;學生在幼小而缺乏自制能力的情況下,教師除上課時間外,還必須在平時多觀察、監(jiān)督他們。學生喊嗓調嗓一定要有教師跟班指導,要作為重要的課程來上。開始練聲,最好教他們先用“咪”哩“嘛”“呀”等音由低到高地練起,以便使聲音位置比較靠前集中。對于呼吸方法的要求,只強調必須自然就行,暫不必一律強求他們運用“氣沉丹田”、“橫膈膜下移”、“兩肋保持”等較難控制的呼吸方法。以免出現人為的鼓肚、憋氣、氣斷等難以糾正的毛病。
(4)訓練要適度。須知童年人的發(fā)音器官與成年人相比,更為嬌嫩,他與人的體力成正比,兒童每天睡眠需在九小時以上;身體負重不宜過量,否則,就會影響發(fā)育成長。聲帶也是如此,演唱的分量一定要注意適度,要比成年人有更多的間歇。并且嗓子出現問題就應該休息。要堅決反對那種“越累越要練”、“越啞越要喊”的作物做法(成年人也一樣)。教師一定要妥善安排他們的訓練,搞好勞逸結合。
2、變聲期訓練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聲帶逐漸變長變厚,聲音也隨之變底變寬。這一變化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變聲期(俗稱“倒嗓”)。變聲期能否順利度過,對他們的藝術生命起著決定性作用。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首先教育兒童認識變聲是生理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心平氣和的適應這一變化。因勢利導,在正確方法的指導下,小心謹慎的度過變聲期;并要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歌唱專業(yè)的兒童,聲音一有變化就不容易常人那樣坦然。職業(yè)性的急躁和煩惱,常常會促使他們瞎喊亂叫,結果導致聲帶發(fā)生病變。
(2)密切注視變聲期的到來。男孩子的聲帶一般在十四歲左右,但是不同的主觀原因和客觀條件,會使他們的變聲時間各不相同。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對每個學生進行細心觀察,善于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時檢查,一旦發(fā)現確屬變聲期,就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3)以保為主,以練為輔,保練結合。對于童聲的變化,應視其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他們有的表現為漸變,也有的表現為突變。因此如何進行保練結合的訓練方法,非常重要。
(4)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思想修養(yǎng)。在學校變聲過程中,把練唱時間適當壓縮的同時,可把理論課相應增加。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增強,已經能夠接受比較高深的理論知識。這時,開始給他們講授音樂理論,借以提高他們運用科學方法自覺訓練的自覺性。
3、成年人訓練
變聲期過后,便進入成年期。人的發(fā)聲器官及基本定型。聲音也由變聲期的悶、暗、不凈轉為寬厚、明亮、純凈。這時,教師即可在學生系統(tǒng)掌握了聲音理論的基礎上,酌情引導他們進行有步驟的系統(tǒng)教學了。其方法是:
(1)穩(wěn)定中音,打開共鳴。因為中音是高音和低音的基礎。
(2)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真假結合。這是為適應豫劇的演唱風格而采取的一種方法。目前,豫劇使用的男聲方法有四種:①放棄真聲·純假聲練習,把音域擴展到a2-g3之間(俗稱二本嗓)。②撕拉咽喉,僵硬頸部,迫使音帶邊緣震動,發(fā)出一種混聲(俗稱大本嗓)演唱。③個別自然音高達到c3的演員,堅持純真聲(俗稱大本嗓)。演唱。④運用自覺控制、靈活調節(jié)相對松弛的方法,實行以真聲做基礎連接假聲,真假結合。以上四種方法,第一種失去了男性的本白色,嬌柔做作,舞臺形象缺乏真實感,第二種雖然暫時達到了擴展音域的目的,但聲音不純,失去了美感,而且容易疲勞,演唱生命力較短第三四種方法彌補了以上三種唱法的不足,即不失真實感,又具有男聲的特性美,并具有成分表現力,演唱自如而不易疲勞。
(3)因人制宜,區(qū)別對待。個人所能演唱的音域各不相同。在聲樂里,把人生根據不同的音色、音區(qū)劃分為高中低三類,是合乎科學規(guī)律的。并且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認為豫劇也應當按照科學規(guī)律解決自身的聲樂問題。我們的唱腔設計,應該對不同音域的演唱者實行區(qū)別對待,分別設計相應的唱腔,允許有高、中、低之分。使用的調子,應視唱腔規(guī)律的需要而定,打破原來一戲只用一個調或僅限于使用近關系大調的束縛,為演唱開辟更廣闊的的道路。事實以證明:只要聲音悅耳、旋律動聽,又不失豫劇的風格、韻味,群眾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是歡迎的。所以我們要齊心協(xié)力,努力把這項工作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