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琴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yǎng)幼兒關心、友好的態(tài)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用適當?shù)姆绞浇o予幫助和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
關鍵詞:侵犯行為;控制;行為規(guī)范;理性;規(guī)則
晨接時,孩子們陸續(xù)來到班里,賈博銘的媽媽也帶著賈博銘來了,只是這孩子一臉的不高興,他媽媽告訴我,張澤正打賈博銘了,兒子不是像以往那樣積極地要來上學了。戶外活動時,場地上,這邊在玩“老狼老狼幾點了”,那邊在玩“蕩秋千”“滑滑梯”。孩子們可開心啦,天真爛漫的笑聲充溢著整個幼兒園的上空!引誘著我也不禁從滑梯上滑下來。孩子們那個歡呼雀躍的勁,真是沒法說!“哇”的一聲啼哭。我抬頭一看。原來又是賈博銘:滿臉的鼻涕和眼淚,我連忙跑過去問他:“怎么啦?”“是……是張澤正打的”,賈博銘回答。我又問:“張澤正為什么打你?”“不知道。”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找到張澤正,他卻若無其事地說出了理由:“我打著玩的。”張澤正的回答令我沉思,緊接著的幾天,又有人告張澤正的狀,這孩子怎么啦,為什么老打人?于是,我針對此事結(jié)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了分析。
1.由于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因此,一刻也不會閑著,玩到盡興時,你推我一把,我撞你一下,這些并不存在任何侵犯動機,只是一種興奮的流露,當他們把其他孩子“打”哭了時,自己也莫名其妙。
2.幼兒腦海中一些關于基本規(guī)范的認識還很膚淺,記憶不牢,高興起來,就把老師的囑咐、幼兒園的規(guī)則統(tǒng)統(tǒng)拋之于腦后,所以常常不考慮或考慮不到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
3.幼兒的行為易受情緒支配,很難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幼兒是“情緒的俘虜”。情緒統(tǒng)治著他們的生活,他們不會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體驗。所以有時候明知道打人不對,但還不能有效地、理性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
找出原因,有的放矢,對于張澤正這樣的無意侵犯行為,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措施:(1)冷靜處理。避免一見到哪個孩子打人了,就斥之為“壞孩子”,“道德品質(zhì)有問題”就“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如若這樣,非但不能夠使孩子心服口服,相反的教育效果也會出現(xiàn),且傷害了孩子的自尊。(2)運用“情感體驗法。引導這類幼兒來關心他人,減少一些無意侵犯行為發(fā)生,如,設置情景:讓幼兒體驗不小心摔倒的感覺;在家做錯了事,爸爸媽媽打自己又是什么感覺;由此讓幼兒學會用行為控制自己。產(chǎn)生“做遵守紀律的好孩子”的心理追求,并在活動時,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如,“上次我打了人,這次一定注意等?!保?)組織活動前,反復叮囑“規(guī)則”要求。幼兒由于年齡小,記憶的內(nèi)容少、時間短,容易把條條框框忘掉。因此活動前,提出具體的簡短的要求:如,“下樓時,小手扶欄桿?!薄叭鐜鷷r,不要推、擠妹妹”等要求。(4)對孩子的每次活動狀況及時進行評價。因為幼兒自我意識能力差,不能像大人考慮事情的結(jié)果,所以,在活動后,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尤其對那些以前有無意侵犯行為這次有明顯好轉(zhuǎn)的孩子,更要大聲表揚,強化他的積極行為。
當然孩子的許多侵犯行為雖然是無意識的,但畢竟打了人,甚至有時會造成傷害,而且大多數(shù)家長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產(chǎn)生了誤解。因而,進行有效的控制,適當引導,并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便成為我們首要的任務。由于注意到這些,我班的孩子現(xiàn)在幾乎很少再有“打”人的現(xiàn)象發(fā)生,我又看到洋溢在賈博銘臉上的笑容了。
(作者單位 安徽省蒙城縣第二幼兒園)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