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棟
[摘 要]大學生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對大學生黨員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組織行為學的管理理念,切近對“組織”一詞涵義的擴充,可以為大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提供較為系統(tǒng)的組織策略框架,從而激發(fā)組織活動創(chuàng)新,提高組織生活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組織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136 — 02
“組織生活”中的“組織”作為一個名詞,具有特定的涵義,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構成單位;而從組織行為學角度來看,“組織”一詞更具有現(xiàn)代意義。在這兩個有所交叉的詞義當中,我們看到,一直以來人們對大學生組織生活的理解往往比較庸俗化和固定化,因此造成了對組織生活的很多誤解。比如黨員推選、黨日活動等常規(guī)活動,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現(xiàn)代性的元素。因此,本文嘗試從重新定位“組織”這一概念出發(fā),運用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發(fā)掘其所應該具備的現(xiàn)代管理學的要素,從而提升組織活動的有效性。
一
現(xiàn)代管理與組織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黨支部生活與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下的“團隊”、“小組”的工作模式也有著十分相似的特征。為此,可以將組織行為學中的部分組織行為方法納入組織生活的設計之中,建構一個相對完整的組織策略框架。具體來講:
(一)攻讀原典,擴展學習,搭建理論體系。理論學習重在理解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奠定哲學和政治學基礎,如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同時也要做較為系統(tǒng)的橫向或縱向的對比閱讀,以拓寬視野,加強理解,如對比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論語》、《孟子》等人類優(yōu)秀的哲學、社會學原典著作。一定量的對原典的閱讀將會把一般在課堂上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培養(yǎng)其進行分析文本的良好習慣,提升其觀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為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體系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良好的基礎,并起到促進其對黨在當前政策的理解和領會的作用。
(二)強化身份認同、角色定位和人格凝練。大學生黨員身處大學校園,其主要的身份是“大學生”,同時往往還擁有某學生組織干部、社團成員等多重身份,在日常交往中,較為容易淡化其黨員身份,忽視其黨員責任。因此在組織生活過程中,要注意不斷強化其黨員身份,充分認識到黨員的形象和責任,并使其影響到日常生活當中。因此,組織生活要起到如湯沃雪之功,及時化解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淡化和黨性原則 “降溫”的問題。從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和當前的總體情況來看,大學生黨員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秀,是大學生群體中“精英”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多種環(huán)節(jié)強化其黨員身份,思考黨員的價值和使命,銘記黨員的責任與榮譽,將不斷激發(fā)其自信心,使其自身的發(fā)展與組織生活的開展形成良好的互動。
(三)加快組織文化、組織精神和組織“人格”的構建。組織文化是組織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即組織的意義體系。組織文化如同空氣、陽光和水環(huán)繞在成員身邊,形成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的影響。具有豐厚文化內(nèi)涵的大學生黨支部無疑對學生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響支部活動的每一個部分,并對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和情操形成深入持久的影響。組織文化可以凝練為具體描述的組織精神。如“團結”“奮進”“務實”“樂學”等等,以統(tǒng)一思想,激發(fā)活力,提升士氣。組織精神不同于標語或口號,它有著具體的內(nèi)涵,是支部成員共同維系的精神尺度,組織精神的凝練,就像給組織起名字一樣,使組織的共同精神具備了人格的效應。組織精神和組織人格是組織文化的核心部分和引導部分,代表著黨支部構建支部文化的主動性和發(fā)展目標。
(四)拓展組織活動形式。小組或團隊的工作方法本身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員組織和引導中國人民的重要工作方法,無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眾多革命進步團體,還是在建國后,政府部門和民間建立的社團或小組,都能夠充分利用團體成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促進,使個人社會化。這種社會團體工作的方法,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關心人民、調(diào)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發(fā)揚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精神和社會民主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團隊工作”、“小組工作”等概念是現(xiàn)代管理學和社會學領域常用的詞語,也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它們是指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并通過小組或團體的活動為其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方法。其目的是促進團體或小組及其成員的發(fā)展,使個人能借助集體生活加快自身的社會化;協(xié)調(diào)和發(fā)展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和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發(fā)揮團體或組織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健康發(fā)展。簡而言之,這種方法的應用運用無外乎注重協(xié)調(diào)集體運作與個人發(fā)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大學生黨支部可以充分借鑒和應用團隊或小組式的工作方法,來激發(fā)支部成員的活力和動力。大學生黨支部作為一個較為年輕的還不夠成熟的組織單位,可以借鑒和參考適合他們年齡特點和生活環(huán)境的活動形式,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他們參與組織生活的興趣和活力,并為組織生活注入創(chuàng)新的元素。
(五)建立有效評價機制。深入、細致、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是激發(fā)組織成員不斷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建立評價機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一、形成激勵機制,鼓勵先進,帶動后進;其二,建立公正的秩序和集體公信力。就組織生活自身的目的來看,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的重要意義更在于后者,即在平衡個人與他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努力建構組織公平和規(guī)范,形成有序、和諧的組織生活氛圍。組織行為學中提出“組織公平”的概念,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等單元。互動公平作為一個新的維度,實際上是對個體尊嚴的高度重視?!?〕因此說,建立有效評價體系的目的乃在于建立一個公平有序的環(huán)境,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團隊或小組工作為謀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
二
綜觀以上各組織策略,它們彼此之間緊密聯(lián)系:組織文化為支部組織活動構造了外部空間,而身份認同,則讓支部成員在內(nèi)在心理上不斷成長、成熟;組織文化為身份認同烘托氣氛提供環(huán)境,身份認同也是檢驗組織文化建設情況的標尺;不斷拓寬的學習視野也必將使支部汲取更多更好的理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支部成員的理論素養(yǎng);而適合大學生黨員特點的團隊、小組等工作模式和能夠體現(xiàn)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也可以使組織文化和身份認同兩個方面在實踐和反饋過程中不斷獲得提升。
然而,現(xiàn)代群體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知識還在告誡人們,雖然群體(組織、團隊)生活對個人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塑造和培養(yǎng)的作用,但同時也有諸多負面因素不容忽視。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提出,群體往往容易造成個性的消失,從而造成理性的缺失和情感的失位,他們“對何為真理何為謬誤不容懷疑,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強大,群眾便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賦予了專橫的性質(zhì)”〔2〕,因此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雖然勒龐的研究過度強調(diào)了集體心理的負面因素,但也確確為我們展開了一個觀察組織活動的視角,并在實際工作中警惕集體行為中的負面因素。
現(xiàn)代組織行為學也注意到了群體的這一特點,并把它歸結為“群體思維”和“群體偏移”。“群體思維”是指由于群體從眾壓力的影響,嚴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尋常的、有少數(shù)派提出的或不受歡迎的觀點;“群體偏移”則是指群體決策與群體成員個人決策之間存在差異,在有些情況下,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為保守,但在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傾向于更為冒險。〔3〕群體心理的特點在團隊工作中也會普遍有所體現(xiàn),團隊中會發(fā)生“從眾”現(xiàn)象,群體的一員傾向于按照群體的規(guī)范做事,而群體往往能對其成員施加巨大的壓力,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符合群體的標準。〔4〕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在大學生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中普遍存在著上述群體心理中負面因素的表現(xiàn),比如舉手表決往往是全部通過,沒有不同意見的表達,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再比如組織活動往往因為缺乏不同意見的表達而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性,年復一年,因循舊路。因此,坦陳作為群體活動的組織生活中存在的根本性的問題,才利于有針對性地提出組織策略和解決問題。本文組織策略框架的設計也為解決群體心理負面因素問題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如倡導更深入的理論學習,則可以培養(yǎng)組織成員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增強身份認同和構建組織文化,則可以讓組織成員從總體上認識組織,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因此更具有主人翁精神和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而把支部因就某種專項任務分割為團隊或小組的做法,則更加突出個人與集體的協(xié)作,而不是個人對集體的完全順從;深入而健全的評價體系,則可以協(xié)調(diào)和平衡個人觀點和集體決策之間產(chǎn)生的沖突,充分尊重個體的意見,同時又能夠引導個體積極服從組織決議,形成強勁執(zhí)行力。
三
誠然,組織生活是支部建設和黨員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平臺,而大學生黨員組織生活很大程度上擔負著繼續(xù)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黨員的重任。他們通過組織生活的形式更加完善自身的黨性修養(yǎng),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理論學習和交流的習慣,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但是,將現(xiàn)代管理理念的融入大學生黨支部的組織生活,與大學生黨支部這一組織構成自身年輕化、高素質(zhì)、待發(fā)展等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只能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黨的組織生活應始終保持規(guī)范性和嚴肅性?,F(xiàn)代管理理念只是對黨的組織生活起到借鑒和參照的作用,大學生黨員不能僅滿足于一般團隊的要求,而要始終聽從黨的指揮,嚴守黨的紀律,始終要保持黨員的先進性,把個人的成長與組織的發(fā)展融為一體。大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要高質(zhì)量地開展,在根本上應該深入學習黨的理論,深入領會其中的哲理和思想精髓,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來引導自己,從而在組織生活這個大的熔爐得到充分鍛煉,而不是在集體生活中完全喪失個性和隨波逐流。組織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使組織和個人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并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也正是衡量組織生活有效性的重要標桿。因此應該辯證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和上級黨組織指導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支部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支部組織生活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組織文化的構建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精神上升到信仰層面,在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引導下,以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己任,而非現(xiàn)代企業(yè)背景下團隊或者小組的以某種短期的小范圍的利益目標或訴求為組織核心;其次,黨員個體與黨組織之間的有著更為密切、深入和恒久的關系,而非一般團體與其成員之間的關系;再次,黨有自身較高的組織紀律要求和行為準則,黨員的自我約束與內(nèi)在要求是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組織考驗了的,其行為能力上要遠遠超過一般團隊。
〔參 考 文 獻〕
〔1〕〔3〕〔4〕〔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75-176.
〔2〕〔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36 .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