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
摘 要: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和把握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準則,充分尊重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讓學生產(chǎn)生一股刻苦頑強地用功學習的力量,而生本教學模式正是使學生產(chǎn)生這股力量的載體。
關鍵詞:生本;教學;主動
2012年4月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下,我有幸赴廣州參觀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這次培訓時間雖然短,但對我是受益良多,感觸很大。返校后學校教科室又組織全校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學習,讓每位教師都實實在在地感受了生本教育,回想以前我們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下面就我對生本教育的理論及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初次認識,感受生本真諦
這次廣州之行的學習是我第一次接觸生本教育,但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此次學習和校內(nèi)的二次培訓,我初步認識什么是生本教育,什么是生本課堂。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究”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這種模式教學倡導的是學生學習在課前,課堂上是反饋、交流、討論和互相質(zhì)疑,課堂只是起到調(diào)整學生學習方向和方式的作用。回想我們以前的課堂,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卻不知學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學會了,哪里還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沒有機會表達。而在生本課堂中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讓他們在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中學習,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學得很放松,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實踐,體會生本的快樂
有了生本理論支持的教學模式,我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嘗試,學校為了推廣這種教學模式,也特意在每個年級選定幾個班開展生本教學,并且每個月都定期開展兩節(jié)生本研究課。通過一段時間對生本教學模式實踐,我深刻感受到生本教學突出的是學習,它讓學生課前有學習準備,課中有積極的討論,課后有尋根究底的結果,它讓學生知道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重要千百倍。
通過幾次嘗試后我個人認為,要想讓這樣的課堂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學生課前要認真預習并完成前置作業(yè),在課堂中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展示,促進生生、師生的互動,解決課前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在這一過程中我要做的就是適當點撥和補充,讓學生的問題得到更充分的解決,促使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和方法。這種模式轉(zhuǎn)變了教師過去那種灌輸式的教為現(xiàn)在學生自主性的學,使學生獲得自信、自尊,激發(fā)了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潛能。
三、快樂之余,也有諸多困惑
從接觸生本到現(xiàn)在,我進行了多次嘗試,也聽了多節(jié)生本課,雖然取得了一些經(jīng)驗,但擺在我面前的問題仍然不少。首先,生本教學模式下前置性作業(yè)是課堂交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但大部分的前置性作業(yè)需要查閱資料,可是多數(shù)學生根本沒有查資料的條件,特別是住校生,并且如果僅靠學生課外學習的自覺性,是很難保障前置性作業(yè)的質(zhì)量,如果學生對前置性作業(yè)的參與度不夠,那么必然會影響課堂交流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處于課堂交流的盲區(qū),從而影響教學質(zhì)量;其次,高效的生本課堂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交流、探究,這樣勢必會影響教學進度,從而不能按時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所以,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開展生本教學,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又會逐步回到原來的模式;還有會加大兩極分化。課堂上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談論,深入思考,但是那些基礎差、表達能力又不好的同學,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消極,有的甚至會去談論與課堂內(nèi)容無關的話題,尤其是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教師根本顧不過來,不可能了解所有學生是否在討論應該討論的問題。時間一久,基礎較好的學生學習會越來越好,而基礎一般的學生逐步失去信心,他們在生本教育的這種課堂模式下會變得越來越差。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不足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總結,不斷改進,努力找到更適合我們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 云南省瑞麗市第一民族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