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清
摘 要: 隨著我國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音樂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之中。教師要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創(chuàng)作,為每個高中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繼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 高中音樂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有效手段。廣大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程展開了積極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抓好音樂教學,是構建以德育為主導,心理教育為主線,體育為基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人才的藝術素質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
一、以改革的精神進行音樂課的基本建設
首先,關于音樂課師資建設問題。音樂課由于歷史的原因,師資力量數(shù)量不足,素質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來源。要鼓勵現(xiàn)有教師隊伍中有這方面功底、愛好的教師,改行任音樂教師,讓他們一邊教課,一邊進修學習。這就要地縣有關師范、進修學校利用假期進行培訓;師范院校也要增加音樂教師招生的名額。或者在中師招生中,列出專項音樂加試項目,增加分數(shù)比值,選擇一部分人才到中師側重培養(yǎng),成為專任教師。還有一條非常重要,就是現(xiàn)有音樂教師流失嚴重,要想辦法使他們安心做好音樂教師。其次,把配備音樂設備作為“雙基”驗收的標準,欣賞課必須配備錄音機、磁帶、電視機等,有條件還要配備其他樂器。
音樂教育應遵循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fā)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從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興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聽賞歌曲的過程中,才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符合認知規(guī)律,使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xiàn)手段等。提問式地進行分析,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應該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演唱?用怎樣的語氣或是動作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誘導,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發(fā)。
二、運用多媒體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用繪畫、投影和多媒體等視覺手段,使音樂作品形象化,通過形象化的畫面,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欣賞京劇《鍘美案》選段《包龍圖打坐開封府》時,我播放了舞臺演出錄像,大家一邊欣賞雄渾豪放的演唱一邊看演員剛正威武的表演,既感受了音樂的節(jié)奏及韻律美,通過視覺感受又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生反映這樣的音樂課既輕松愉快又收獲很多。有人說,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芳姿倩影,有時我們通過一個生動的畫面,就可以讓學生對音樂有更具體豐富的聯(lián)想。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適當?shù)剡\用一些生動的畫面創(chuàng)造聯(lián)想的空間,比簡單地講解更能使學生進入音樂意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的“學”的方法。隨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還將不斷出現(xiàn),多元智能課程的方法就是一種努力發(fā)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強項的方法?!斑\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的“藝術推進項目”認為:“當我們把音樂當做一種智能來看的時候,我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就和音樂教育課或音樂技能訓練有所不同了。我們應該本著全面發(fā)展的原則,通過表演、欣賞、創(chuàng)作及思考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態(tài)度,并理解音樂和學習的關系,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多元智能教學是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方法、以開啟學生的多種智能,達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目的。
四、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
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提高學生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興趣。通過營造音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音樂環(huán)境中,感受音樂獨特的藝術美。根據學生音樂修養(yǎng)較差及相關知識了解較少的狀況,通過調整音樂作品的難度,從學生較熟悉的民歌民樂入手,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興趣。通過整合音樂作品的形象特點,通過聽、唱音樂作品中形象鮮明的樂段等手段,以音樂的形象化特征啟發(f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五、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把比較法運用到欣賞教學中,能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清晰地辨別聲音效果,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在長期不斷的欣賞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優(yōu)秀作品,久而久之,才會提高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F(xiàn)在已經不再應用“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的陳舊模式,而是注重師生互動。特別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對一群已經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觀點的高中生,他們剛升入高中,有強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達想法。在對一個作品了解之前,“聽”是關鍵的一步,老師可以利用預先提問法提出問題。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是唱主題也是欣賞作品中必要的階段。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引導學生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形象,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思維。“想”是指在欣賞作品的是后所產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也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xiàn)在欣賞者對樂曲做出的某種抽象之結論上面,而是表現(xiàn)在把這種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想象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達到更深更高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