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敏
摘 要:誰說語文教學就得面面俱到?教師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要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更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超限效應;刪繁就簡;循序漸進
我是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也許是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總認為語文教學包羅萬象,教學時總是事無巨細??墒牵斪鼍毩晻r,能舉一反三的學生并不多,走馬觀花似的教育并沒有起到良效。我的教學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
有一天,我偶然讀到《馬克·吐溫與牧師的故事》,我的教學陡然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這個故事講:一次馬克·吐溫在聽牧師講故事,他開始認為牧師講得聲情并茂,很受感動,決定捐兩美元。過了一會兒,牧師并沒有要結束的意思,他不耐煩了,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可是,過了很久,牧師仍舊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到捐款時,馬克·吐溫不但沒有捐款,還從盤子里拿走了兩美元。我們在笑牧師的不智之舉時,應該反觀自己的教育行為。難道課堂上的我們不是牧師的化身嗎?我們的行為與牧師一樣——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牧師長篇大論的演解讓馬克·吐溫煩躁不安、如坐針氈,而我們面面俱到的講解又怎能吸引學生呢?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要對教材進行取舍和重組,在每堂課中設置一兩個點,然后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我也看過許多名家的教學設計,其中王崧周老師的教學設計就給我很深的啟示。他的教學設計極具“突破性”這一特點。如《草船借箭》一文的設計,他一堂課只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
我也嘗試在教學中遵循“一課一得”的原則組織教學。比如,在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第一課時),我的教學點只有兩個:一個是引導學生尋找中心句;另一個是引導學生歸納小標題。我的目標既定,就給足時間讓學生自主默讀、勾畫、作批注等。老師巡視并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由于在前面的教學中已經(jīng)給學生介紹過開篇點題與文末點題的寫法,因而很多學生很快完成第一個問題,而第二個問題有些難度,我先讓學生歸納段意,然后引導學生找出段意中的重點詞語,不斷濃縮,直至最簡潔為止。整個教學過程,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也沒有直接灌輸答案,而是真正注重教學的過程。最后設計相應的練習,使學生能把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外。誰說語文教學就得面面俱到?我們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要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更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我們要刪繁就簡、化整為零、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積累。正所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p>
(作者單位 貴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