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趨勢,針對中學語文教學急功近利的現(xiàn)狀,主要談語文課堂教學的原則以及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問題。
【關鍵詞】課程改革 新形勢 語文課堂教學原則 高中語文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4-01
根據(jù)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看,培養(yǎng)人才是課程改革的長遠目標;針對每位學生來說,高考是他們的近期目標。怎樣在平時的學習中把高考的近期目標融入到課程改革的長遠目標中,筆者認為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教師堅持語文課堂教學的原則。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就此兩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堅持語文課堂教學原則
1.基礎性原則
一個人的語文修養(yǎng)的高低,取決于他語文基本功是否扎實。其實,不管高考方案如何調(diào)整,語言基本功都是每個學生迎戰(zhàn)高考的必備能力,是每個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在課堂內(nèi)外,涉及到的語文知識要及時歸納整理,課改也改不了語文基礎知識,沒有它,學生就無法閱讀鑒賞;沒有它,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將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加強基本功的積累訓練,是明智的選擇。
2.整體性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整體性原則,這個原則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教師要統(tǒng)覽整個教材體系,明確本冊、本課在母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具體目標,使教學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課堂教學時不能肢解課文,否則學生就不能從文章中領悟文章的內(nèi)涵,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以及表達技巧的效果,獲得人文性的熏陶。
三是教師的教學流程的整體性,語文教學常常要營造教學情境,老師和學生要在這情景中完成相應的教與學的任務,以文本為主,適當拓展延伸。
四是教師的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課堂教學不能被一些思維敏捷的、善于表達見解的學生所壟斷??鬃诱J為“有教無類”,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星空中也是熠熠生輝的。
3.聯(lián)系性原則
有人說:聽語文老師上課是一種享受,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為什么呢?不僅僅是因為文章的優(yōu)美,主要原因是語文老師上課激活了他們的知識,他們的思想感情,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了文章,感受文章情與理的熏陶,生活中許多的覺與悟在這時復活。其實,這就是語文老師上課時堅守著聯(lián)系的原則。
4.選擇性原則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的選擇性愈來愈引起語文老師的關注。課堂教學只有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語文老師才能走出強制教學的誤區(qū),而使課堂教學的選擇性得以突現(xiàn)。
5.超前性原則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時候,教師要把握好超前意識的尺度。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币虼?,在新形勢下,對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也顯得很有必要。
二、培養(yǎng)高中語文學習習慣
1.語文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方法
在實施“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的今天,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要根據(jù)生理機制,強化學習情景
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就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從實際需要出發(fā),進行一定的情景刺激,使之和學生的某些有關的行為動作一起在他們的大腦皮層中形成鞏固的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
二要依據(jù)心理特征,優(yōu)化培養(yǎng)方法
從人本身來看,興趣、動機和情感是習慣產(chǎn)生的誘因,意志品質(zhì)是習慣形成的保證和關鍵,而氣質(zhì)、性格和技能則反映習慣形成的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明確學習目的,加強自覺性,善于自我控制,自我調(diào)整,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投身于學習中。
三要持之以恒,加強訓練
習慣的培養(yǎng)要堅持持之以恒地訓練。一個人的學習習慣從尚未形成,到初步培養(yǎng),到基本形成,到最終鞏固,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首先抓好初步養(yǎng)成,繼而不斷強化,最后達到鞏固定型。因此,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要從小學開始抓,而且中學也要繼續(xù)抓,甚至到了大學還需要抓。
四要教師的示范作用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也是學生行為習慣的示范者。教師在向?qū)W生提出嚴格要求的同時,自己要率先垂范,成為這一要求的模范遵守者。
2.高中語文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是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最忠實可靠的老師,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就等于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習起來就不會望文生義,也不用依賴別人,且終身受益。
二是廣泛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關鍵所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可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使用不盡。
三是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寫讀書筆記有助于培養(yǎng)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
四是積累知識的習慣
莊子語: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所以,要想獲得淵博的知識,就必須要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是勤于求教探討
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yǎng)成求教于人的習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需要謙虛,還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善于探討、研究,甚至是激烈的爭辯。
每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課程改革是時代的潮流,作為一線的教師,別無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學手段,最優(yōu)化的教學思路,走出一條最優(yōu)化的課改之路。
參考文獻:
[1]石鷗.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理解與實施,《結構的力量》
[2]《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3]劉文會.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
作者簡介:
楊華芹(1977.10-),女,漢族,江蘇灌云人,本科,中一,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