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浪漫民族。從《詩經(jīng)》、《楚辭》,到樂府詩、魏晉五言詩,一路走到唐詩宋詞元曲新詩,五千年文明幾乎可以用詩歌來注解。古人沉醉于吟詩作對,然而吟誦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社會卻遭遇“冷藏”。本文以李白詩篇吟誦教學實例為切入點,淺談吟誦法教學的實施方法。希望借助李白詩篇的吟誦法教學研究,以小見大,為古典詩歌教學注入新動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李白詩篇 吟誦法
【基金項目】論文系東北師范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3102000019。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48-02
詩歌教學承載著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而李白的詩篇是古典詩歌中的精粹。就中學階段而言,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者選入了李白頗具代表性的12首詩歌,從最質(zhì)樸的《靜夜思》到最磅礴的《蜀道難》,李白詩篇字字珠璣,意象豐富,夸張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學生若能積累并運用,會對寫作有所幫助。
吟誦作為古人讀詩的方式,提倡心口合一的體悟。若能在李白詩篇的教學中融入吟誦,能降低學習李白詩篇的難度、突顯詩篇的獨特價值、促進學生自發(fā)體悟詩篇的韻味。
一、李白詩篇吟誦法教學的課堂實例
(一)《蜀道難》教學——運氣發(fā)聲,表達性情。
詩歌吟誦的第一步是打破沉默,運氣發(fā)聲。隨著情感的逐漸飽滿,可配以神態(tài)、手勢、動作,一氣呵成。在吟誦示范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忘情投入地吟誦示范,配以蜀道高險難攀的圖片,以激發(fā)感官體悟,學生在這過程中結(jié)合課下注釋感受詩篇氣勢和詩人情感。該篇要求背誦全詩,然而通篇有許多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意象,筆者授課時花了將近一課時用于詩篇吟誦,以此方式使學生掌握生字讀音、體悟詩情、進入詩境?!班嬗鯂?,危乎高哉!”短短七字,豪情噴發(fā)地誦出,詩篇的詠嘆基調(diào)由此奠定。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嘗試吟誦,要求學生聲音洪亮,肢體放松。學生大不同于平常有口無心的朗讀狀態(tài),有學生在忘情處甚至流露出陶醉狀。筆者與學生反復吟誦詩篇,并引入背景介紹和藝術手法分析,學生在揣摩吟誦的過程中想象出蜀道的雄奇險峻,感悟詩人苦悶不安的心情。在接觸吟誦之初,學生解放了自己的天性,敢于表現(xiàn),課堂氛圍活躍開放。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掌握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
中學生情感十分豐富,吟詩作詩是抒情達意的極佳方式。帶著這種想法,筆者嘗試通過吟誦教學加強學生對詩歌聲調(diào)、平仄、押韻的學習。在講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絕句時,先播放了吟唱音頻,隨后簡單講解吟誦遵循的聲調(diào)、平仄、押韻規(guī)則,要求學生在感受吟唱的同時標識此詩的平仄,找出押韻的字。學生大多能根據(jù)字音的高低,長短,情感的急促平緩判斷句讀、平仄和押韻。
此詩的韻腳為“啼”、“溪”、“西”,押的韻母是i,吟誦時尾韻拉長,使人感覺到凄清至極之情。此吟唱調(diào)輕緩柔和,渲染了淡淡的憂傷,為學生理解詩情營造了哀而不傷的氛圍。通過學習吟誦,學生便遵循了聲調(diào)、平仄、押韻、音步等詩歌規(guī)律,以古人吟詩的方式更好地貼近詩篇內(nèi)容和詩人情感思想。
(三)《將進酒》教學——感受多樣的吟誦調(diào)。
在講解《將進酒》時,筆者綜合采用了戴君仁先生與徐健順教授的吟誦調(diào)。開篇采用戴君仁先生的吟唱,“君不見”曲調(diào)高亢,氣勢恢宏;重復的“君不見”曲調(diào)低沉悲嘆,“悲白發(fā)”稍加顫音,渲染悲涼之情?!叭松靡忭毐M歡”到“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六句,吟誦節(jié)奏逐漸加快,表現(xiàn)出詩人豁達的胸襟,吟誦起來氣勢磅礴。以此處為節(jié)點,以拖長腔調(diào)誦讀的方式誦“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边@兩句,從“鐘鼓饌玉不足貴”至篇末采用徐健順教授的吟誦調(diào)。在學生掌握了吟誦調(diào)后,筆者組織學生編排了《將進酒》情景劇。
此次吟誦教學將詩篇內(nèi)容和詩人情感的起承轉(zhuǎn)合詮釋得淋漓盡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課后有些個活潑的學生還在爭著模仿李白,還有多數(shù)學生反復吟唱此篇目,令人動容。
二、古典詩歌吟誦法教學模式
(一)課前準備。
著重“備文本”和“備學生”。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古詩詞主要分為幾類:懷古詩、送別詩、情愛詩、思鄉(xiāng)詩、求仕詩,抒情色彩濃烈,因此吟誦的感覺因人而異,存在多個版本。老師可從幾種方式獲取資源:一是翻閱陳少松、秦德祥、葉嘉瑩、趙元任、徐健順等先生曲譜整理著作;二是登錄“中華吟誦網(wǎng)”或“詩詞曲譜網(wǎng)”;三是在網(wǎng)上搜索教學視頻,如陳琴、朱暢思、彭世強等老師的吟誦教學視頻。老師應選擇能夠打動自身的吟誦調(diào),反復體悟,同時根據(jù)學生情況,設想學生對此詩歌的學習期待有哪些,會出現(xiàn)哪些字音較不準,哪些用詞意義不容易理解,理解詩情時需要如何引導,根據(jù)吟誦調(diào)一一尋找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備課備學生。
(二)課堂實施。
吟誦課堂必須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打造生動而具有活力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學設計應合情合理且“花樣多多”。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手段發(fā)揮吟誦教學的作用:
1.反復吟誦,因聲入境。學習一個新的吟誦調(diào)是漸進的過程,反復吟誦可以將詩歌的節(jié)奏和情緒更好地傳達給學生。如《詩經(jīng)》中的詩篇節(jié)奏分明,瑯瑯上口,可反復吟誦,由聲入情,因聲入境。
2.隨樂繪畫。詩與畫自古是相通的。在老師示范吟誦后,再播放吟誦視頻,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力,盡情作畫。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寫了一幅西湖早春美景圖,在感受吟誦的同時揮筆繪出“水云相接、鶯歌燕舞、草淺花亂”的早春圖,學生能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體會詩情。
3.角色扮演,情景再現(xiàn)。如杜甫的《石壕吏》中有官吏、老翁、老婦和詩人四個人物,詩歌依次展現(xiàn)了官吏呵斥、訴說苦難、老翁越墻、老婦求情四個情景,讓學生扮演其中角色,以吟誦的方式再現(xiàn)情景,便能跨越年代,如臨真實的境況,感受詩人的憂國憂民的心情。
4.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能將聲、形、色集于一體,給予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能幫助學生建構(gòu)具體形象。
(三)課后拓展。
吟誦教學僅靠課堂的45分鐘必然是不夠的,還需通過課外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吟誦的了解和熱愛。如建立詩歌吟誦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合作探究詩歌不同的吟誦調(diào)的區(qū)別,同類題材詩作的吟誦方法,或是詩歌常用意象的內(nèi)涵等,搜集資料,形成專題報告;又如開展吟誦展示活動,在學習了一個單元的詩歌后,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上臺進行誦讀、吟唱展示,或表達自己學習吟誦的感受等等,還可將吟誦展示課的活動照片和學生的吟誦學習成果進行展出,為班級文化建設添彩。
三、推行吟誦法教學的要求
(一)提高語文教師的吟誦能力,打造活力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xù)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睂⒁髡b融入課堂,教師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教師應多閱讀詩歌作品類、文學史類、文學理論類、審美教育類的書籍,積淀學識,融會貫通;其次,養(yǎng)成誦讀詩歌的習慣,背誦大量的詩歌作品,了解常見詩人的風格,從中感悟人情人性、人文人道,涵養(yǎng)自身氣質(zhì),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最后是掌握樂理知識,儲備吟唱調(diào)。當自身有了一定的吟誦積淀,應循序漸進地運用于課堂,設計貼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切實感受吟誦教學的優(yōu)劣,加以反思,不斷進步。
(二)提高中小學生的吟誦意識,促使“吟誦”進校園。
傳統(tǒng)吟誦在私塾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如今我們的校園卻讀書聲都日漸微弱。除了在課堂中重拾吟誦之外,學校也應結(jié)合校情努力推進“吟誦”進校園,如開設校本選修課程——唐詩宋詞吟誦選修課,或開展吟誦興趣社團,設立學校特色活動吟誦周,舉行吟誦原創(chuàng)曲譜比賽等。以吟誦活動為載體,打造學習吟誦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吟誦意識,從被動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游?,并從吟誦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華,以傳承吟誦為己任。
吟誦是古人吟詩作詩的方式,以此方式取代常規(guī)的古典詩歌教學模式,為改革詩歌教學,使之更符合新課程標準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有重要影響。教師采用吟誦教學,能同時滿足知識性教學和人文性教學的要求,并能敦促自身不斷進取,提升素養(yǎng)。學生學習吟誦,能夠寓學于樂,增加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亦能提高審美感受,得到美的熏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吟誦教學仍是困難重重,但只要學生感興趣并能從中受益,我們都應不斷探索更多的途徑,使吟誦教學發(fā)揮最大的功用。
參考文獻:
[1]陳向春.吟誦與詩教[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張清泉(臺灣).詩歌吟誦教學[M].麗文文化事業(yè)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