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彥
一、微課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現狀
我國最早由胡鐵生提出:“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微課程凸顯了其“微”的特點,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所以大部分都會在重點、難點、易錯點上做文章.
高中數學的微課程起步比較晚,但發(fā)展迅速,在網絡上已經有與教材同步的全套微課視頻,甚至有專門針對高三解題的模型微課,但很多都是從以前的“微格教學”的錄像中截取出來的部分片段,與“微課程”的真正目標還相差甚遠.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于某一個知識點的突破,例如經典公式的推導、基本概念的建構;另一類是習題解答,例如難題的引導、同類題的小專題.這種微課對后進生和不愛提問的學生的提高很有幫助.但缺乏交互性,也缺乏探究性,對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無法跟蹤和指導.對此,我們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二、高中數學教學微課程初探
筆者設計一微課選取選修2-3習題2.5中的一道課后習題作為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概率知識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繼而引導學生將這個實際問題一般化,并提出合理猜想,給學生展示用Excel進行數學實驗來檢驗自己的猜想.通過該段教學,學生能夠初步形成數學化的意識、探究的意識、數學實驗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的思維習慣.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概率是學生在必修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某些離散型隨機變量分布列及其均值方差等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使學生在隨機概念的理解方面得到一次提升,了解如何從定量的角度來刻畫離散型隨機變量,這是從定性到定量的一次提升,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利用概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內容的目的,故教材中使用的大量的實例讓學生來解決.
高中生對于常見的概率問題能夠進行分析解決,特別是幾種特殊的模型,例如摸球問題,會套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但對于大段的文字型題目有所恐懼,特別是從沒遇到過的新問題無法靜心去研究,也無法迅速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知識點.而實際問題需要學生能夠先將其數學化,解決完成后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將問題一般化,通過簡單的數學實驗進行猜想和研究.
(二)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學生能將實際問題數學化;學生能運用概率知識解決問題;學生能提出合理的猜想并進行簡單的實驗;學生初步形成數學化的意識、探究的意識、數學實驗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的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概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進一步探究.難點是進一步探究的方法和目標.
3.教學軟件: PowerPoint、Excel.
4.教學過程
某養(yǎng)雞場流行一種傳染病,雞的感染率為10%.現對10000只雞進行抽血化驗,以期查出所有病雞.有3種方案:①逐只化驗;②按40只雞一組分組,并把同組的40只雞抽到的血混合在一起化驗,若發(fā)現有問題,再分別對該組40只雞逐只化驗;③將②中的40只一組改為4只一組再做.問:哪種方案化驗次數的期望值較???
方案①逐只化驗需化驗10000次;
可以鼓勵學生繼續(xù)研究最優(yōu)方案與感染率之間的關系,最終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個函數模型,也可以此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并提供一些他人的相關研究資料.
三、高中數學微課初探的反思與建議
1.“微課”具有主題突出、類型多樣、情景真實、交互性強、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諸多優(yōu)點.
2.該微課課例能讓學生積極地探究數學問題,但還是缺少學生暴露問題的機會,缺少師生互動交流的環(huán)節(jié),這也是微課程的硬傷.
3.微課程是課堂教學的縮影,它可以是課堂教學的預備,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微課程特別要注重后續(xù)的反饋.應該有一整套的計劃和資源,可以是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課后的鞏固練習、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其開發(fā)前提是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尋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就目前而言微課程暫時還無法完全取代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