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燕
摘 要:現(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材采取了“模塊+專題”的形式架構知識體系,導致一些歷史知識的跳躍、缺失,歷史完整性、系統(tǒng)性受到挑戰(zh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縱向銜接,加強對學情的分析,深入了解學生,加強教師之間智慧火花的碰撞以及各方力量的協(xié)調,才能充分提高課堂效能,滿足學生成才需求。
關鍵詞:成才;高中歷史;縱向銜接;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通過教師行為和策略的調整,使學生獲得進步或發(fā)展?,F(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依據(jù)“貫通古今,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以“模塊+專題”的形式構建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內容。盡管其中有不少優(yōu)點可圈可陳,但是同時也出現(xiàn)了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的缺憾??v向銜接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學策略。它通過對高中三年歷史教學的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使三個年級、不同時段的教學有序進行、循序推進,避免重復教學和教學條塊分割,滿足學生成才需求。教師作為課程方案的設計者,課程目標的實踐者,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在高中歷史教學縱向銜接的推進工作中,無疑面臨著較大的困境和挑戰(zhàn)。如何在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推進縱向銜接,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問題解決的抓手可以圍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縱向銜接教學要以全面細致的學情分析來奠基
“教育過程是一種矛盾著的雙向選擇。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不斷地調整師生矛盾,在師生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架設橋梁的第一步,教師必須了解學情。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卓有成效地落實三個年級教學的縱向銜接,必須對教學行為的對象深入細致地分析,并全面宏觀地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具針對性,真正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皮亞杰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同化”與“順應”等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前,必須探底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高一教師必須了解中考復習情況、初中課程標準、初中教材內容、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如高一教師了解了初中教材中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內容,就沒必要對這段內容濃墨重彩。在講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簡單展示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幾個國王的照片,如伊麗莎白、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克倫威爾、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等。通過調動已知,喚起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點突破上,即英國的民主政治是怎么一步步確立的,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特點。而同樣在講必修三“毛澤東思想”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脈絡學生在高一時已經(jīng)了然于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必修一“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和必修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相關內容,把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納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在背景與具體內容之間建立縱向銜接,學生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
其次,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思維水平。高中階段,是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期和轉型期??v向銜接教學,就必須根據(jù)學生不同階段的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設定不同層級的培養(yǎng)目標。高一教學可增加感性材料,如相關的圖片、電影或電視等,創(chuàng)設一種具有歷史真實感的特定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中的感知、想象、聯(lián)想,產生共鳴。隨著心理的日漸成熟,理性思維的較大擴展,學生的理性學習興趣也會有所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創(chuàng)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進行啟發(fā)誘導,在增進了解新知識的同時,又訓練材料信息閱讀、搜集、概括、分析和論證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隨著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到高二、高三逐步過渡到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培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要求多視角、多層次地理性思考和分析問題,訓練學生對史料的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鑒別和評價史料的能力。
學生在同一年齡層次、同一學段甚至同一班級,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思維能力水平、個性特點等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縱向銜接教學就應該注意根據(jù)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角色換位”,要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急學生之所急,從學生立場和視角去審視所學內容。對待一些暫時落后的學生,要蹲下來看學生,放慢腳步以適應學生的節(jié)奏,把教師原始的思維活動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評價,從中得到結論和啟發(fā)。例如“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課,可以展開來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經(jīng)濟狀況與局面,并且加上“我”是這樣想的……學生就很容易跟著教師的思路得出為什么要改革開放。對理解能力水平相對較高的同學,可以設置一些課后探究題,從而實現(xiàn)層次教育的無痕化。
二、縱向銜接教學要求教師的思維成果在交流碰撞中拓展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要讓學生能夠學會合作,教師首先應該率先垂范,加強同伴指導、同伴互助。同時,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縱向銜接,必須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充分整合。教師個體的備課活動往往會帶有一定的狹隘性,這也要求教師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加強與同行的合作與交流。
加強教師之間交流合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集體備課活動。不同的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智慧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一定意義上,差異就是教學資源。同學科的不同備課組的教師坐在一起,就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層次、思維水平狀況進行交流,拓寬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關于辛亥革命、三民主義這一段內容,初中教材、高中必修教材和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都有涉及。高中歷史課堂四本書怎么講才算到位,怎樣不出現(xiàn)重復教學或者知識的條塊分割,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師可以通過共同分析、討論,結合學情班情、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等統(tǒng)籌安排,統(tǒng)一部署,從而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逐層推進、漸次提升和無縫對接甚至是螺旋式上升。
當然,集體備課不能成為個別教師的獨角戲,所有成員都應主動發(fā)言,在集體討論交流中增進感情的溝通,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提升集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備課的內容應該具有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據(jù)教材的單元或章節(ji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通過教師之間在教學設計、課程實施、學情交流等方面的專業(yè)對話、溝通、協(xié)調與交流,通過三個年級教師的通力合作,在智慧成果共享的同時,通過觀念的碰撞與互動,產生出更高更豐富的思維成果,從而更好地為縱向銜接教學拓展思維的空間。
三、縱向銜接教學需要多元力量形成共識為保障
新課程觀認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對教材加工和處理。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縱向銜接,其實也就是結合學生學情的對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fā)”,“三次開發(fā)”“深度開發(fā)”,讓每一個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在整個高中三年的歷史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能力培養(yǎng)、課程設計等進行一個通盤考慮、整體規(guī)劃,對于這一系統(tǒng)工程,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往往捉襟見肘。因此,在整個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學校內外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
高一年級要做好過渡時期的銜接教學,必須深入初中課堂去實地聽課、考察,深入初中生中去座談和問卷調查。高中三個年級內部的縱向銜接,需要各備課組、整個學科組的統(tǒng)一行動,甚至需要有意識地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結合學校的情況,制定好相關的校本課程、個性化作業(yè),編訂好相關教學案,這需要學校有關部門協(xié)調行動。在各年級的相關縱向銜接基本到位后,如何考核,教學成果的評價機制如何革新,尚需進一步思考。另外,把縱向銜接教學的相關活動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僅憑少數(shù)人一段時間的激情是難以為繼的。而這一切,基于一個共識:充分認識到高中階段在現(xiàn)行課程體系下加強縱向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加強多元力量的協(xié)同作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根據(jù)自己對歷史的宏觀和微觀理解,在不違背課標改革精神和目標的前提下,重新建構和整合自己的歷史教學體系”,實現(xiàn)在“模塊間的相互參照、統(tǒng)籌兼顧,從不同的視角、全面、客觀、深入地有聯(lián)系地講述看似孤立和靜態(tài)的專題”。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教師只有妥善協(xié)調處理好各方的關系,包括師生、生生、生本以及教師與所處環(huán)境的關系,加強各方力量的對話與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縱向銜接,促使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也才能彌補新課程標準表面上的一些“軟肋”,照應好必修三個板塊之間、必修的相關專題之間、必修和選修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真正地建構起“以時間為經(jīng),空間為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為主軸”的體系框架,提升學習能力和品質,滿足學生成才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其.高中歷史課程知識和教學體系淺議[J].歷史教學,2004(12).
[2]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曹大為.關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建設的對策
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4(8).
[4]袁兆桐.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北京:教育科
學出版社,2008.
(江蘇省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
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高中課程目標序列化引領下的有效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D /2011/02 /515)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時也是無錫市教師專項課題“高中歷史縱向銜接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WXJYJ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