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婕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使得教學改革成為課程改革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追求有效教學是教學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的根本目的。當前,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關鍵,而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同時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又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現(xiàn)階段對于“有效教學”的實踐以及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擺脫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約束,以便樹立新的教學方式。“有效教學”追求的是教學效益以及注重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yǎng),下面就簡單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有效教學研究;價值分析
一般而言,課程改革主要是對教學進行改革?,F(xiàn)階段,國內中小學教學改革中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教師講解的非常的賣力,也很辛苦,同時學生的任務也不少,每天幾乎是沉醉在題海之中,但是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知識機械式、程序化的傳授知識,課堂缺少活力、樂趣;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更沒有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導致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很好的配合,久而久之,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是教師不愿意教學。然而“有效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作用,“有效教學”能夠使教師和學生全面的了解課堂教學,積極的創(chuàng)建新型的課堂教學觀念,盡可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加強教師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助于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和進步。
一、通過對教學視點以及方法的改革研究“有效教學”的價值
總體而言,在學校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所以,“有效教學”的目標是積極、有效的推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同時,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前提條件。但是,對于“有效教學”的理解,以及應該怎樣確定“有效教學”的結果等方面,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新的教學觀念之間有不同的見解。
(一)傳統(tǒng)教學觀念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課堂進行“有效教學”,即是精通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給學生傳授豐富的知識;其中教學的成功與否,完全由教師的講解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所決定。傳統(tǒng)教學觀念著重強調教師的作用,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機械式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現(xiàn)階段,還有部分學校依然堅持這種觀念。
(二)新型教學觀念
與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形成鮮明對比,新的教學觀念注重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學生之間相互的聯(lián)系。所以,在新型觀念的前提下,課堂進行“有效教學”教學要關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而且要關注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還要關注周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新型教學觀念下的課堂教學關注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或者是影響學生接受知識的影響因素,并不是簡單的機械式的接受知識。另外,新型課堂教學注重對學生探索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使學生自我啟發(fā),促進他們的發(fā)展。
二、當前對“有效教學”研究的方法
(一)教師或者學生個人認知過程對“有效教學”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教師不可能將每個學生的心理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仔細的觀察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反應,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狀態(tài),進而推測學生的認知過程。然而,僅僅借助教師的觀察來了解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不準確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詳細了解每位學生的認知過程,就要采取相應的方式,將學生的認知過程表現(xiàn)出來,然后根據(jù)相應的結果對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行了解。鑒于此,“有效教學”就要對教學視點和研究方式做出相應的轉變,積極地剔除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而是要在新型教學觀念的基礎上開展。對于怎樣判別“有效教學”的結果以及對“有效教學”怎樣幫助學生成長等復雜的問題,就必須要通過在改革實踐以及理論研究之后,得出相應的答案。另外,對于“有效教學”的研究,有利于改變教學課堂模式,使傳統(tǒng)的“教”轉變到“學”。為此就要營造良好的授課環(huán)境以及學習環(huán)境,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知識并且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有活動性的學習中, 盡最大努力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有效教學”的影響
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還要關注教師角色的轉變,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營造、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以教師角色轉變?yōu)槌霭l(fā)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與學生開展互動、協(xié)調發(fā)展,教師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能力以及給學生傳授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要引起高度的關注,并且要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自主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除此之外,教學活動不但受到學生實際操作水平以及探究能力的影響,還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留意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tài)度、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留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遷移運用。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轉變角色,以便盡可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該由課堂的主宰者向引領者轉變,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成為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分析,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相反是推進課堂有序進行的策劃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在今后“有效教學”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要盡最大努力剔除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使新型教學觀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有效教學”的開展也需要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對自己的教學適時地進行反思,找出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借助教師豐富的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小明.教師有效教學標準編制的比較及其啟示[D].浙江師范大學,2010
[3]王艷華.近十年我國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D].山東師范大學,2013
[4]任苒.有效教學研究——理念、實踐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9
[5連秀麗.高效課堂視角下普通高中課堂管理改進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