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華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的基礎??墒?,當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問題產生的呢?靜心思考,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主要還是在學生的語言積累上?!胺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潭,蛟龍生焉?!必S富的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條件。那么,如何運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呢?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做法:
[關鍵詞]素養(yǎng) 引導 積累
一、通過聽寫,引導學生識記語言
“沒有記憶,就沒有新的學習,就沒有新的創(chuàng)造。”聽寫是檢查學生記憶漢字的有效手段,靈活、有效恰當?shù)剡\用聽寫手段,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還可以引導學生識記相關語言。在教學《北京的色彩》時,課文教學前,就組織學生對本課的表示色彩的詞句進行聽寫:如“深深淺淺的黃、閃閃爍爍的金、團團簇簇的紅、柑黃中滲透著桃紅、丹紅中凝結著玫瑰紫……”這樣,學生對北京的美麗色彩有了初步感知,對作者對顏色的新的表達方法有了初步體會,學生就會對表示色彩的詞語有意識的進行識記、積累。到最后,當老師要求暢想北京的色彩時,學生馬上想到了 “梨黃、茄子紫、葡萄灰……”等詞語。當老師有意識的用聽寫引導學生記憶相關的語言,學生的識記效果會更好。
二、通過復述,內化遷移語言
“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毙W六年學生學過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接觸了那么多詞語、句子。可學生說話 ,作文卻詞匯貧乏。很大原因是因為教師重視語言知識,輕了語言的訓練。而學生對課文只停留在初步理解和機械記憶的基礎上,未能內化自己的語言。我認為關著書復述相關內容是內化語言的很好的方法,也是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在 教學《七月上天山》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我記憶猶新:我請學生關著書說說天山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有一個說:“我喜歡雪峰,因為書上這樣寫到:‘藍天襯著高矗的巨大云峰,在太陽下,幾塊白云在雪峰間投下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的暗花。雪峰的高大、淡雅的色彩讓我特別喜歡?!蔽也坏貌怀姓J這孩子預習得很充分,對自己感興趣的詞句段也進行了積累。他又接著說:“老師,其實我喜歡雪峰,還因為這個句子的寫法與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那句話‘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蔽蚁?,學生能積極地積累語言,并能做到知識的遷移,已經(jīng)做到了內化語言,做到了“得意、得言”。
三、通過片段練習,運用積累的語言
識記、內化語言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fā)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過程。要使大腦的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多練筆,使其像數(shù)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作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shù)匕盐照n堂練筆的時機。著眼點有四方面:
1、仿寫
如教學《頤和園的長廊》,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作者的構思之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幾絕”的寫法,寫一處你熟悉的景物,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教學《彈琴姑娘》一課時,引導學生感悟什么是情景交融的寫法,并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寫一寫,達到鞏固的目的。
2、續(xù)寫
如《鷸蚌相爭》,課文結尾漁夫輕而易舉地把鷸鳥和河蚌捉住了。他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怎么做?學生完全陷入沉靜的思考中。我馬上安排學生續(xù)寫這個寓言故事,學生就有話可說了。故事的結果也令我大開眼界。
3、補白
如教學《陽光很活潑》這一課時,為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讓學生想象老師收到爸爸的信時,將會怎樣呢?請以“老師收到信后”為開頭寫一段話。這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擴寫
在教學古詩詞時,我常常會采用擴寫的方式。因為古詩的字數(shù)很少,但所包含的情節(jié)、意境卻是豐富的。我常常通過擴寫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古詩詞。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憑借以上途徑,學生的語言運用頻率不斷加大。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課堂上,通過聽寫引導學生有目的識記語言,通過復述內化語言,通過片段練習,從寫中積累語言,學生達到了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培養(yǎng)了語感,更重要的是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這就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